近年来,文山州富宁县归朝镇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行“党建+N”的“三步走”战略,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强劲动力,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展。
“党建+产业”,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归朝镇积极推动“党建+产业”深度融合,将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以特色产业为根基,以乡村发展为目标,凝聚起党委统筹、村组落实、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强大合力,共同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立足本地实际,归朝镇深入挖掘特色产业优势,构建了“3+3+2”特色产业体系。甘蔗、八角树、油茶树这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在巩固提升中不断发力。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2.8万亩,每年为群众增收5000万元;3.5万亩八角林管理持续优化,900余亩八角低效林完成改造;1.5万亩油茶低效林也实现升级改造。同时,燕窝果、草莓、葡萄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迅猛。500亩燕窝果基地提质改造后,每年为群众增收500万元。草莓、小河口葡萄等水果产业蓬勃发展,傍城经济、周末经济成为群众增收新亮点。此外,利用里马村、百油村的热区优势,100余亩冬玉米茁壮成长,800亩蔬菜成功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成为重要的蔬菜供应地。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归朝镇依托强镇公司建设,完善“企业+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种植养殖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等方式,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15个村集体每年可提取集体收益75万元以上,317户脱贫户每年获得分红6.34万元,全镇通过盘活土地资源每年获得租金160余万元。2024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预计达3.04亿元,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1万元,增长7%。
“党建+就业”,铺就群众增收致富路
归朝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动“党建+就业”融合,通过推进平台建设、强化技能培训、释放政策红利等一系列举措,为脱贫劳动力持续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为抓实就地就近就业,归朝镇投入200余万元建成恩泽源“幸福里”社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求职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精准推送给群众。组织化输出1776人次,安置就近就地就业662人,实现从“企业找工”到“上门送工”、从“盲目求职”到精准就业的转变。同时,因地制宜引进润达皮具厂、艺信塑料厂等4家“小而特、小而精”的就业帮扶车间,重点吸纳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37人。
在抓实转移就业方面,归朝镇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订单、定向等技能培训,确保其掌握一技之长。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持续提供劳务输出、岗位对接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00余人次,发布用工岗位信息4300个,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85万人,实现务工收入近3.6亿元,发放交通补贴1398人111.8万元。
“党建+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归朝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治理”融合,完善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精心优化设置基础网格340个,选拔配备199名网格长与372名网格员,其中党员网格员196名,构建起党建引领、高效运行、协作顺畅的基层治理机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排名全州中上水平。
在网格治理精细化方面,该镇推行“一图一单一指引”治理模式,办理来信来访139件,群众满意率达98%。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2024年以来调处矛盾纠纷163件,调解率达92%。
在联管共治常态化方面,归朝镇将党建、综治、警务等网格合并为“一网统管”,形成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人大代表等“多方共治”格局,聚焦重点人群、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利剑护蕾”、道路交通安全、安全生产等专项整治行动,常态化开展“八五”普法,建成文山州基层消防示范站,基层治理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在关爱服务制度化方面,归朝镇通过网格化精准摸排“一老一小”底数,建立健全结对关爱帮扶制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规范化打造15个少年儿童之家,兜底保障833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70余次,受益8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