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农业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打造避暑经济,树立宣威旅居品牌,积极构建“旅游+”格局,旅游品牌建设不断加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助力民族地区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在空间上的“融”、在经济社会上的“联”、在文化情感上的“同”,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
加强联合机制,注入文旅促“三交”新活力。宣威市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激活乡镇(街道)“乡村、社会、农民”三项资源,充分发挥企业、集体、群众三方主体作用,按照“地域相邻、村情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有效整合周边村的土地、资本、劳动力要素,引导周边群众流转土地、老旧房屋和宅基地等资源,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转化增值,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群众”的模式,走“组织引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群众参与、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永安田园综合体项目、火腿庄园建设项目、乡村旅游村村联盟、水城宣威乌蒙山系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宣威旅游业告别“单打独斗”,文旅融合发展唱响“联盟机制”主旋律,不断壮大旅游促“三交”参与主体、客体,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扩面提质增效,绘就“产业兴、村庄美、百姓富”的田园画卷。
深挖文旅资源,赋予文旅促“三交”新内涵。坚定文化溯源“宣威底气”,擦亮民族团结进步的“宣威名片”。以文塑旅,深挖文旅资源内核;以旅彰文,激活拓展文化资源,在守住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心聚力打造“火腿之乡石榴红·籽籽同心跟党走”创建品牌,不断开发文旅融合新业态、乡村旅游新路线。打造火腿博览馆和浦在廷故居以及宣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等文化场馆,讲好宣威故事;举办中国·宣威火腿美食文化旅游节、杨柳山歌节、东山彝族火把节、“三月三”民俗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创作大型传奇花灯剧《千里送鹅毛》、花灯歌舞《宣威火腿情味长》、现代花灯剧《石榴花红》等精品剧目,充分展示了宣威各族儿女共谱民族团结曲、共唱宣威和谐歌,和睦融洽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各族游客在深度旅游中,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宣威气质。
推进产业融合,拓展文旅促“三交”新空间。宣威作为火腿之乡,在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宣威美食”招牌,加大力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同向发力、互为补充的新格局,不断开发拥有宣威特色的旅游新场域,为文旅融合、文化传播提供强大动力。稻田冲宣威火腿庄园依托稻田冲当地独特的地理生态、农耕文化、人文环境等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宣威火腿传统技艺文化,围绕“家园、田园、乐园”三大板块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打造“宜乐、宜游、宜居、宜业”的和美村庄。东山镇芙蓉村凭借其独特的发酵环境与彝族古法制作技艺,制作出了品质上乘的芙蓉彝寨宣威火腿;火石盆村依托传统火腿制作风干发酵工坊保留了古老的非遗技艺。目前,宣威市已建成中国·宣威火腿博览馆,并打造了宣威火腿文化主题步行街、非遗传习馆、宣威火腿庄园等乡村文化旅游景点29个。
优化产品供给,打造文旅促“三交”新阵地。宣威市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结合旅居新风尚,打造官寨、戈平等多个“避暑旅居度假村”示范点,积极探索避暑旅居、康养旅居、乡村旅居、银发旅居多元旅居发展模式,延伸拓展旅居产业链,丰富旅居消费场景。尼珠河大峡谷作为宣威市旅游亮丽名片,打造极限运动基地,涵盖滑翔伞、水滑道、旱滑道、网红桥、漂流基地以及攀岩基地等多项设施。建成半山酒店与官寨先导示范项目精品民宿,引入咖啡、酒吧、特色美食等业态。建设以虎头山战役为核心灵魂,融合“红色教育+农业产业+乡村旅居”三大主题的“虎头山·云间红”长征文化公园,成为近郊旅游新目的地。
今年春节期间,宣威市共接待游客39.78万人次,同比增长1.97%;旅游总花费42082.31万元,同比增长3.11%;举办各类文旅活动37场次,累计参与群众达8.7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