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五个聚焦”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昭通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2-19 17:35:11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昭通市紧扣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昭通样板”目标,围绕促进全市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重点在“五个聚焦”上下功夫,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种”在每一个青少年心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头活水、汇聚磅礴力量。

聚焦思想铸魂,民族团结意识入脑入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全过程,结合青少年群体年龄、兴趣、心理等特征,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等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让各族青少年树立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借助昭通市红色革命文化、五尺道文化、朱提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的演讲、红色故事主题活动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分享革命英烈感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中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繁荣的重大意义,增强各族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自豪感、荣誉感,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等元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自觉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认同者和践行者。2024年全市共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思政教育1600余场次。

聚焦交流交融,各民族青少年亲如一家。将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作为民族团结重要内容,搭建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让各民族青少年在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共同生活中进一步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组织各族青少年参加“守护生命”促健康成长、“石榴花开·祥龙迎福”、六一“童心童趣同守护”“传承红色基因·向国旗敬礼”“石榴红”夏令营、青少年轮滑邀请赛、青少年篮球赛等为主题的文体交流活动90余场(次)。各族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中,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加深了彼此的情感。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将各民族学生融入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让各民族青少年在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中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情谊。

聚焦文化传承,增进青少年“五个认同”。将文化传承作为培养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五史”宣传教育为内容,分批次组织各族青少年代表走进扎西会议纪念馆、罗炳辉将军纪念馆、昭通市博物馆、朱提银文化馆、鲁甸地震纪念馆、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等地开展研学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面对面、心对心、手拉手,共同感悟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共同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亲身感受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2024年全市共组织开展青少年各类研学活动30余场次,更加增进了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聚焦实践锻炼,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将青少年实践锻炼作为教育培养的重要课程,让全市广大青少年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积累经验。通过暑期夏令营等活动,组织少年儿童深入军营、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消防站等场所,在聆听红色故事、参观器材设备、亲身体验和模拟演习中,对爱国主义、安全防护等有更深刻的认识。2024年全市共组织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20余场,陪伴1572名少年儿童度过了一个快乐、难忘、有趣的美好假期。为青年大学生搭建平台,引导返乡大学生积极参加寒暑假支教、留守儿童照护等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优秀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2024年,全市共有1164名返乡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公益服务、社区服务、文化宣传等领域开展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青年贡献。

聚焦关心关爱,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将关心关爱青少年作为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立足昭通外出务工人口多、留守儿童多的实际,健全完善“受托管护人”机制,9.2万名留守儿童实现全覆盖关爱帮扶。2024年寒暑假期间,创新开展留守儿童集中托管服务,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课后作业辅导、安全知识宣传、民族文化体验、心理辅导等免费集中托管服务,丰富儿童假期生活,促进各民族儿童相互交流交融,助力留守、困境儿童快乐健康成长。全市共建立以88所学校为主阵地、288个村(社区)儿童之家作补充、4个社会福利院和1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兜底保障的暑期集中托管服务阵地,组织1400名志愿者免费集中托管服务9516名儿童。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