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寻甸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要求,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理念,秉承以就业促振兴、以振兴促发展、以发展促团结的理念,针对各族群众就业重点难点问题,实施“1465”精细化服务管理模式,助力全县各族务工群众实现稳定高质量就业与增收致富,有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构建一个指挥体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出台有利于构建各民族互嵌融居、共事共乐、团结奋进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以建设好、发展好、维护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总目标,以就业带动全县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共同富裕为抓手,结合寻甸县实际和各族群众就业增收需求,制定《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提升就业创业质量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实施方案》,成立三级书记抓就业的指挥体系,组建工作专班,形成了全县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为各族群众就业促增收筑牢体系保障,也为各民族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经济上互相依靠、习俗上互相尊重、情感上互相亲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摸清四个基础底数。提前谋划安排,精准摸清各族群众务工就业需求。年初动员就业信息员、村组干部、驻村队员400余名各族干部,通过上门统计、电话联系、数据比对等方式,以户为单位全面调查全县农村劳动力基础信息。一是摸清全县294714名适龄劳动力及其年龄、文化结构等情况;二是掌握249664名就业状态劳动力及其从事行业、务工地点等信息;三是通过劳动力调查动态更新,了解劳动力联系电话及就业地点、单位、行业、收入等基础信息;四是摸排全县4230名未就业且有培训意愿的人员。“四个精准”基础底数成为搭建各族群众务工平台、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支撑。
抓实六个有力措施。以带动各族群众就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为用工企业和各族务工群众搭建“信息桥梁”,实现用工与务工信息及时匹配、信息及时共享、政策及时落地。一是确保岗位信息的发布与推送。年内线上发布109期就业信息,提供9435个岗位;开展54次“敲门行动”送岗上门,提供1.5万个岗位;举办26场现场招聘会,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面对面推荐8万余个岗位,并对未就业有就业意愿的人员按照省外1个岗位、县外省内3个岗位、县内2个岗位的标准开展“送岗上门”活动。二是确保就业政策的落实。发放两项贷款196户4405万元,带动就业560人;发放脱贫劳动力跨省务工交通补贴3911人391.1万元,跨州(市)务工交通补贴1557人77.85万元;发放2024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14人1.4万元;发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基层就业奖补7人3.5万元。三是确保就业帮扶车间的服务质量。年内对3家不达标的企业进行摘牌,认定了3家新的就业帮扶车间,保持全县41家就业车间总体稳定,累计带动1598人就业。四是确保就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摸清劳动力培训意愿,结合寻甸用工需求,开展农村53期2716人劳动力技能培训。五是确保乡村公益性岗位的效用。开发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1724个,较去年增长30%。六是确保沪滇劳务协作的成效。举办3场专场招聘会,“点对点”转移至上海务工104人,同比增长62.5%;省内转移就业1019人,同比增长111%;开展送教上门3次。
突出五个重点工作。以品牌打造为抓手,整合资源、规范市场,构建多元化务工品牌体系,促进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一是打造寻甸特色务工品牌。按照“成熟一批、选树一批”的原则,对成熟的特色务工队伍进行了授旗,如鸡街镇“菜大姐”细菜种植队和倘甸镇“小松鼠”松子加工队,并将继续挖掘更多特色务工队伍,构建具有寻甸特色的多元化务工品牌体系。二是启动劳务经纪人培训。组织16个乡镇(街道)57名学员,精准制定工种培训课程,为每个乡镇(街道)培养1-2名农村劳务经纪人,提升劳动力输出组织化水平。三是发挥返乡创业园功能作用。累计吸纳入驻园区市场经营主体75户,成功孵化企业59户。实现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返乡劳动力就业157人,实现创业营收7241万元,开展职业培训432人次,组织创业服务活动7场次,直接带动就业338人,联动种植产业链条带动就业1万余人。四是突出数智支撑。整合现有资源与农劳系统数据,借助“智慧寻甸管理平台”,打造“寻甸就业促增收”系统,实现就业数据统计分析“一张图”,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政策,为农村人口就业增收提供数智支持。五是加快建成县级规范化零工市场。协调推进县内零工市场、各乡镇(街道)零工驿站建设,构建覆盖县乡、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新格局,为各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铺就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