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州紧扣努力走在滇中地区发展前列的使命任务,从打造产业集群到优化营商环境,从促进城乡融合到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激活经济发展动能,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着力构建“1+8+2”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成功创建12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品牌,蔬菜、水果、核桃等种植规模居全省前列,“楚粳48号”实现全国高原粳稻国审品种零的突破,冬早蔬菜调出量常年稳居全省调出省外量的60%以上,花卉种植占全省40%左右、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位。
积极探索“绿电+先进制造”模式,全产业链打造绿色硅光伏、钛、钒钛、铜等产业集群和“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基地、重要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基地,建成和在建光伏装机规模达1051.36万千瓦、居全省第一位。
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坚持把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为不断增强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重大举措、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楚雄”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市域治理现代化“楚雄模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幸福花开”工程、“石榴红”工程、“润土培根”工程;深挖元谋人、彝绣、中彝医药等历史文化价值内涵,引导各族群众树牢“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探索形成了一张清单明权责、一颗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体协同强治理的“四个一”基层治理模式,推动乡(镇)从“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转变。目前,在全州103个乡(镇)1106个村(社区)设置了便民服务中心(站),全州乡(镇)平均承接赋权事项135项、承接率达95.07%,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擦亮生态文明底色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践行国家“双碳”目标,成立云南省首家碳汇研究院,成功签订首笔碳汇交易协议,标志着楚雄州正式迈入“碳交易”领域。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积极推进美丽云南建设楚雄实践,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成为全省创成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品牌最多的州(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塑造环境之美,10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05%,41个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5.1%,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有效管控,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成为楚雄标配。
持续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低碳改造,楚雄高新区(云甸片区)成功列入云南省首批零碳园区创建名单,州内首批绿色电力证书成功发售。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内唯一原生绿孔雀在楚雄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63个“绿美典型示范样板”列入省级奖补名单。
服务内外发展大局
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楚雄开发区转型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建成沪滇协作产业园9个,设立滇中海关驻楚办事处,与南亚东南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持续深化,楚雄彝绣亮相上海、米兰时装周等国际舞台,成为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实践。
培强引育开放主体,创新基金招商、股权投资,助力宇泽、国钛成为全省仅有的2户独角兽企业,连续两年在全省招商引资综合质效考核中排前三位。
营造扩大开放环境,抓实10件惠企实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考核全省第一,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营主体倍增工作持续走在全省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