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宁蒗县“五抓五强”促进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

来源:丽江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3-05 18:13:02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丽江市宁蒗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五抓五强”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

抓规划、强统筹,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研究制定《宁蒗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强化统筹协调、整合网格管理,构建“县委一乡镇(街道)党(工)委一村(社区)党总支一村(居)民小组党支部一党小组一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将各部门在村(社区)内设置的基层党建、政法综治、护林防火、抗震救灾、防汛减灾、民生保障、卫生健康、市场监管、信息采集、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等各类城乡网格整合为“党建引领一张网”,实现体系合一、资源合一、功能合一,配齐配强网格内人员力量,推动网格高效运行,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抓调研、强平台,构建人民调解工作格局。为实现矛盾纠纷有效调解化解,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宁蒗县加大调研力度,针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新特点,打造多个调解平台,助力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创新打造“摩萨调解室”“让和调解”“祖母房调解”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治理平台,对辖区案件提前介入,用各民族同胞都能接受的调解方式处理纠纷、化解矛盾。打造以“维权、援助、和谐”为宗旨的婚姻纠纷调解“金牌”平台——索玛花调解室,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在全县89个村(社区)开展“一村一辅警到村挂职”工作,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升治理成效。

抓整合、强方法,推动毗邻区域共治共享。针对毗邻区域基础设施薄弱、山水等自然资源管护不到位、土地水源争端等现实存在问题,经毗邻区域双方党委协商,成立联合党支部,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协商解决护林防火、矛盾纠纷、人居环境等基层痛点、难点,实现“共护一片山、共守一道卡、共治一条河、共管一条路”的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注重实现“单打独斗”向“抱团共兴”转变,充分发挥毗邻地区先进村优势产业的辐射功能,盘活两地资产资源,抱团促进村集体创收、群众增收。在赶集日,毗邻村村民到农贸市场赶集,两地居民互通交流,毗邻村苹果基地产业发展带动两村村民就近就业务工增收,毗邻河湖得到共同治理呵护。

抓引导、强宣传,着力畅通诉求表达渠道。为充分发挥“党建一张网”的管理服务功能,强化基层治理,净化社会和政治生态,在“党建一张网”中开展“遇事找组织”行动。着力增强为民服务能力,强化党群服务中心为民服务功能,优化办事流程,全面推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进一步让群众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等能够及时、按程序、按层级等将诉求在合理化、正常化、程序化的情形下达到最快速度有人管、有人听、有人办,采取“线下+线上”的方式搭建反映诉求平台。建立问、找、分、担、督、评六大机制,确保反映诉求有畅通的渠道、诉求办理有严格的机制、办理质量有明确的保障。

抓评估、强转化,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将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用党的政策教育群众,用党的基层组织凝聚群众。着力打造“红石榴”工作站,由村“两委”成员、“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和企业负责人等组成“红石榴”监事会和“红小组”,积极主动讨论研究解决村内中心工作、重大事项、矛盾纠纷以及村民关注的民生事项,变群众“进来办事”为干部“上门服务”,推动基层治理和民族团结共促共融。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打造100个创建示范点,形成幸福家园、小凉山学校等11个创建典型,建设宁蒗县博物馆、民族中学等4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推进经验做法的复制、推广和借鉴。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