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深化“五项工程”谱写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和谐乐章

来源:昭通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3-12 16:47:32       【字体:大    中  

昭通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感恩奋进、苦干实干、砥砺前行,深化“五项工程”,谱写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

深化党的建设,各民族同心向党、亲如一家。昭通市始终将党的建设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一号工程”,建立健全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责任体系,全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一盘棋”民族工作格局。制定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5年规划,出台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30条措施”,市、县两级将民族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在11个县(市、区)同步增设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选优配强150个乡镇(街道)统战委员、1407个村(社区)民宗干事。昭通市还深入开展“十进十促”创建活动,通过清单式细化工作任务,推动示范创建向纵深拓展、向全域覆盖。

深化共同富裕,各民族共建共享、共奔富裕。昭通市始终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民族人民群众,确保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2024年昭通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6.91亿元,经济总量提前一年突破2000亿元,自2001年撤地设市以来,由全省第7位提升为第6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共同富裕的成色更加充足,民族地区经济也同步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传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昭通市始终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工作,围绕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文化资源,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进行阐释创新传承,并持续讲好各民族感恩奋进的“昭通故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刻入骨髓、注入灵魂。近年来,昭通市持续挖掘朱提故城遗址历史文化内涵,由市级统筹安排资金对李耀庭家庙、广东会馆等昭通古城景区文物进行保护修缮,充分挖掘豆沙关五尺道和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深刻文化内涵,宣传“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的重大意义,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入挖掘研究和阐释昭通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打造了一批优质民族文化产品,以舞台演艺、文化旅游等多种形式展示,创作了《那年红军到扎西》《阿依古举》等百余个文艺精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

深化和谐共居,各民族平等相待、互帮互助。昭通市始终将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作为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的重要措施,创新基层治理方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让各民族平等相待、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实施“基层统战质效提升年”行动,推进基层组织、基层队伍、基层网格、基层阵地建设,构建民族工作市、县、乡“三级网络”,压实县、乡两级责任制,确保民族工作层层有人抓、时时有人管、处处全覆盖。此外,加强数据治理,创新“政社互动”方式,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法治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文明公约和居民公约,让各族群众心相牵、情相融,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凝聚起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合力。

深化交往交流,各民族相知相亲、相互融合。昭通市以水电移民、易地搬迁、劳务输出为重点,促进各民族从相互了解到相互认同、再到相互融合。适应新时期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特点,聚焦20.4万水电水利移民、35.5万易地搬迁群众、1.66万跨省搬迁群众,大力推行“红黄绿”分类动态管理,利用安置区扶贫车间、商业设施、产业基地等资源,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促进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困难有帮扶,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鲁甸县和亿户外用品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典型的“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依托鲁甸县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创业就业的“十条措施”,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就业途径。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