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共享”的思路,以“大赶摆”活动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全县共开展活动188期,吸引游客102.4万人次,群众销售收入达4117.5万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增收1081.5万元,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45万元,辐射带动1.74万户群众,户均增收2400元,“小摊位”实现了“大收益”。
全链条发力,汇聚“大赶摆”强劲发展力。把“大赶摆”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构建组织领导、群团辅助、基层自主、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推动“大赶摆”活动提质增效。一是组织搭台。组建县级活动策划组,组织、宣传、文旅、商务等部门具体负责,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献策助力,清单式推动“大赶摆”活动有序开展,做到周周有赶摆、月月有特色。二是社企联动。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推动全县44个行政村和2个村改居社区全覆盖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引导村党组织和村干部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3个。合作社和企业当好“大赶摆”源产品“供应商”,推出土特产品400余种,培育勐仑“青江畔”雨林伴手礼、南腊河源生态“青苔”“稻勐捧”等农特产品,累计销售约2500万元,既满足游客多样化体验需求,又助力群众增收,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空壳村”。三是全员参与。聚焦培养一批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赶摆人”,协调各方资源组织开展各类面点、小吃、非遗传承等专业技能培训3期235人次,组织青年党员创办“青创集市”,带动村内退役军人、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参与融入系列“大赶摆”活动。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开通“勐腊大赶摆”专栏,依托网红达人力量开展宣推工作,形成“大赶摆”强劲合力。
全方位布局,深挖“大赶摆”多元创富经。立足各乡镇区位、文化、资源优势谋篇布局,形成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全域“大赶摆”新格局。一是“民族节庆”点上开花。传承发扬大卡的哈尼族刺绣、曼旦的象脚鼓、曼烈的手工米线制作等传统文化技艺,依托“泼水节”“嘎汤帕节”“瑶家花帽街”等民族节庆,先后开展非遗展示、民族文艺表演、地方美食体验等民族节庆赶摆13期,吸引游客数量19.59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487.78万元。二是“特色主题”线上互联。各乡镇、村组紧扣“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定位,结合农特产品时令时节,举办各类特色主题赶摆活动55期,比如关累、勐仑江里“游鱼”,勐伴、瑶区“时令山珍美味”特色赶摆,易武、象明“茶马集市”主题赶摆,勐满、勐捧中老边民“国际老庚”大赶摆,勐腊镇“不消慌集市”等,吸引游客46.35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1853.96万元。三是“乡村旅游”面上出彩。探索发展“大赶摆+乡村游”模式,打造以“探秘热带雨林”“普洱茶贡茶之旅”等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5条,参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旅游村15个,延伸推出热带雨林文化旅游节、贡茶文化节、渔乐文化节等“文旅+大赶摆”活动120期,吸引游客36.46万人次,群众增收1775.8万元。
全领域深耕,塑造“大赶摆”振兴新样板。以“大赶摆”活动为抓手,全域推进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品牌化培育,助力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升温,构建乡村振兴善治格局。一是助力树典型。聚焦打造“大赶摆”乡村品牌,以村为单位,与乡村振兴、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推进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和54个主题示范村组创建,建成21个边境幸福村,形成“曼龙勒雨林赶摆”等特色乡村文化品牌。二是助力美家园。将“大赶摆”系列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推行“支部+党员+群众”共治机制和“五户三评”“门前五包”等制度,组织发动群众6万余人次,在村内广泛开展绘制文化墙、还原农耕器具、展示非遗制品等活动,建设绿美点位60个,完成绿化面积1.06万平方米,创建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绿美村庄2个、州级绿美村庄53个,营造了路路都是文化巷、户户都像村史馆的文化氛围。三是助力微治理。依托“党员+N”网格治理体系,推行“1名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1名村干部、1名民警+N名行业管理部门负责人”的“3+N”管理模式,做细做实治安巡逻、环境维护及活动后现场恢复等工作,形成组织带动、群团联动、群众主动的自治格局,有力保障“大赶摆”促进边疆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