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宁蒗县锚定“四个一”模式开创党建引领民族团结新局面

来源:丽江市民宗局       发布时间: 2025-03-31 18:17:05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丽江市宁蒗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四个一”模式开创党建引领民族团结新局面。

坚持党建引领,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民族团结“一盘棋”。始终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坚持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工作。一是强组织,扛实责任。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构建县委统筹抓总,常委部门牵头抓、涉及部门配合抓、乡村两级全力抓的工作格局,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推动各级主要领导切实扛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二是强保障,高位推动。县委常委会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民族团结工作,研究解决民族团结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出台政策性文件,明确牵头领导、主责部门和完成时限,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由单项突破向整体协同转变。三是强队伍,锻造力量。坚持把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注重在民族团结、改革发展、乡村振兴、社会稳定的现实考验和实践锻炼中识别干部,把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成为推进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坚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精细化分工,织密民族团结“一张网”。一是县、乡、村三级联动。持续深化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一体化作用,选派市、县两级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招录20名基层治理专干充实基层治理力量。二是支部建在网格上。探索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实行“1网格1支部(党小组)、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全县89个村(社区)划分网格1192个,配备专职网格员1192名、兼职网格员1634名、社区民警106名,覆盖居民75560户,充分发挥网格“前哨阵地”和第一道防线作用。

持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筑牢民族团结“一矩阵”。一是普法排头兵“毛建忠双语普法工作队”。县司法局创新打造将法律知识讲成乡土故事的“毛建忠双语普法工作室”,组建群众身边带不走的“毛建忠普法工作队”,围绕宪法、民法典、禁毒防艾、民族团结、移风易俗等主题开展普法宣讲86场,组织理论、业务培训20场,线上线下受益群众达30万余人次。二是纠纷调解主力军“摩萨调解室”。县人民法院联合战河镇党委、政府,成立由彝族传统调解员“摩萨”助力司法调解的“摩萨调解室”,组成一支100余人的调解队伍,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截至目前,共调处矛盾纠纷182起,调解成功率达100%。三是妇女权益护航者“索玛花调解室”。宁蒗县公安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大兴派出所创建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索玛花调解室”,在战河派出所创建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公安工作深度融合的“让和调解室”。通过多方合力,形成多元调解的最大“同心圆”,推动民族工作现代化在小凉山大地不断呈现可观可感的生动图景。

坚持党建引领,丰富载体,搭建民族团结“一平台”。一是深化示范点打造。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10+N”创建活动,成功打造100个创建示范点,形成了幸福家园、小凉山学校等11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建模式,建成县博物馆、民族中学等4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二是利用好宣传教育基地。在宁蒗解放纪念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开展主题宣讲、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三是积极搭建文化交融平台。举办少数民族服饰班、民族刺绣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组织开展彝族火把节、摩梭人转山节等活动360余场次,打造了“彝山情、花楼恋歌”两部实景剧,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农民唱主角,组织开展“打跳比赛”“村BA”“骑马比赛”“摔跤比赛”“果王大赛”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活动,为繁荣民族文化,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