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民族交流历史,各族群众“同饮一江水、同耕一片田、同赶一场集”的共生传统延续至今。近年来,德宏州依托这个“天然互嵌”式社会结构,持续构建新时代和谐共融社区环境。
发挥传统优势,强化示范引领。德宏州尊重自然形成的多民族混居格局,制定了《德宏州“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和易地搬迁新村建设、城市新区建设中,因地制宜坚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先后建成具有多元共居格局的村(社区)130余个,打造出梁河县和谐社区、盈江县五和家园、瑞丽市卯相社区等各民族互嵌式示范社区9个,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社区生活居住模式,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变“小聚居”为“大家庭”,变“小家园”为“共同体”。
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治理效能。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作为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建立3.4万个基层治理“10联户”网格单元,选优4万余名各族党员、志愿者作为网格员,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483个,实现综治中心乡镇一级全覆盖,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340余件,化解率97.8%。建好“红石榴之家”“红石榴驿站”等活动阵地,定期开展“火塘议事会”“邻里恳谈会”“19:30居民议事厅”等活动,实现社区事务共治共管,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升华文化认同,筑牢精神家园。坚持以文化认同培根固本,常态开展“德宏好声音—农村小喇叭”“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文化惠民活动,2024年开展活动1000余场次,覆盖50余万名各族群众;举办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各族人民“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创作《孔雀飞起的地方》《刀安仁》等一批文化精品,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发挥好中共梁河特委纪念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等4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用共同历史记忆凝聚共识。通过开展以民族节庆、民族美食、体育赛事等为特色的主题系列活动,德宏州深层次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嵌式社会结构,让共同的文化基因成为民族交融的核心动力。
强化民生共享,夯实共富根基。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积极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通过“边民互市+电商直播”“民族技艺+文旅融合”等模式,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致富,促进各民族在共同奋斗中互嵌共融。建立流动人口沟通协作机制,与广州等六地签订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合作协议,在东中部发达地区设立9个劳务协作驻外工作站和27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劳务输出,实现民族团结与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融合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