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怒江州福贡县老姆登村按照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建设旅游公路、换乘中心、半山酒店,实施村庄环境整体提升改造工程,开展民族文化表演和旅游接待服务技能培训,把民族文化、民宿客栈和土特产经济有机结合,旅游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以“民宿+”“非遗+”“茶叶+”等为新模式、新业态、新体验的旅游服务体系已具雏形。
探索“民宿+”模式,激活乡村旅游产业
“民宿+文化”。依托山水风光、红色文化、非遗民俗等资源,特色化打造田园休闲、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等主题民宿,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家一主题、一幢一风景”的乡村旅游精品民宿产业模式。通过培育“民宿+红色研学、民宿+农耕体验、民宿+非遗”新业态,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打造了一批有故事、有体验、有品味、有乡愁的精品民宿,让游客从“到此一宿”转为“深度体验”。
“民宿+景点”。聚焦把辖区内生态资源、环境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富民优势,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和乡村民宿在旅游景区及其周边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引进文旅企业,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引导高端酒店、民宿向特色化、精品化和集群化发展,打造山野美宿。
“民宿+村集体经济”。按照打造精品民宿、形成民宿集聚区、建成民宿特色村“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创新“自建自营+村集体”发展模式,引导鼓励村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并自主经营,向村集体租赁建设用地修建配套休闲娱乐设施,提升民宿等级,实现2024年村集体增收约100万元,带动140多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预计2025年村集体收入将稳步提升。
探索“非遗+”模式,探索旅游新空间
“非遗+研学”。将非遗与研学体验结合起来,以社会化认知推动社会化传承,让非遗传承具有强大生机。推出省级传承人研学导师制度,利用寒暑假吸引本村青少年、村民和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学生进行“达比亚”“哦得得”弹唱教学,2024年度开展非遗教学培训101期、展演120场。
“非遗+休闲”。依托“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红利,把怒族非遗表演融入老姆登旅游接待中。打造非遗小院,举办“非遗展演+篝火晚会”活动,让游客参与到非遗的演唱中,亲身感知非遗魅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增收“双赢”。2025年春节期间,带动400余名非遗表演群众月均增收3000余元。
“非遗+活动”。以非遗为核心,以重大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营销力。截至目前,举办峡谷文化周、“歌声飞出心窝窝 幸福不忘共产党”文艺系列表演等重大活动,媒体曝光量破亿次,让非遗得到广泛宣传。将非遗与当代流行元素相结合,通过现代艺术语言赋予非遗新的意义,江晓春夫妇成立的“木火乐团”在2023年登上国家大剧院表演舞台,并创作出《怒族情歌》《创世纪》等民族歌曲。
探索“茶叶+”模式,打造旅游新业态
“茶叶+产业”。以“老姆登高山生态茶园”为产业支撑,规划建设集产品加工、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四位一体”的功能聚合体,聚力打造福贡高山茶种植基地和高质量茶叶加工区、老姆登茶文化与怒族文化互融的茶文化博览区、服务群众漫步游赏的休闲体验区,推进村域产业聚集,实现茶叶提质增效,农户持续增收。目前,老姆登村种植云抗十号、紫娟茶等茶叶3700余亩,可采摘面积1800余亩。老姆登“陆金”“怒舅山”等本土品牌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
“茶叶+品牌”。多举措实施老姆登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多渠道推介老姆登茶产品,完成老姆登茶核心标识、产品包装、终端门店等设计,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统一、完善的老姆登茶品牌设计语言系统。同时,通过与国内知名线上营销平台合作,开拓短视频营销渠道,依托全媒体宣传推广,全方位提升老姆登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老姆登茶”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认证面积为2.7万亩,认证产量达810吨。
“茶叶+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培育具有茶叶种植加工资质的合作社5家、作坊10个,入社村民200余户,推动8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3700余亩,可采摘面积达1800余亩,茶叶亩产鲜叶约150公斤,年产鲜叶达18万公斤,产值达4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