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腾冲市“非遗+”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保山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4-09 17:47:17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保山市腾冲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持“融”的导向,聚集“合”的力量,做好“促”的文章,以“非遗+”模式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非遗+传承”,培植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树”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对全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积极申报,不断扩充非遗代表性项目数据库。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97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使腾冲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融合发展,各民族之间在价值、情感、精神和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非遗+旅游”,浇灌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花”

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通过将非遗技艺或元素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创商品,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中来,并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茶叶、鲜花饼、松花糕、腾冲小耳朵猪等非遗产品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同时,腾冲佤族清戏、玉雕、皮影靠子、扬琴说唱、渔鼓说唱等非遗表演有机融入旅游服务中,为旅游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以“非遗+旅游”为载体,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2024年腾冲市接待旅游者总人次2162.5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298.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2%和15.18%。

“非遗+侨务”,搭好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桥”

腾冲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特殊的地缘优势和历史积淀,蕴含了丰富的侨力资源。全市35万华侨华人遍布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省重点侨乡。以“非遗+侨务”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与华人华侨的交流互动。非遗融入海外联谊活动,利用春节、清明节、边交会等传统节日及庆典活动,主动邀请海外华侨华人社团、重点人士回乡祭祖省亲交流,以“走夷方”的种种生活经历为题材创作的劝世歌谣《阳温暾小引》、腾冲马帮文化,和顺“三滴水”、腾冲土锅子、腾冲大薄片饮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交流的助推器。编排非遗节目前往泰国清迈、清莱、大谷地、缅甸曼德勒开展慰侨访演活动,深受海外侨胞欢迎,密切了与海外华侨的情谊。腾冲农民画作品多次在全省、全国以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收藏。多年来,腾冲市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作用,搭建“文化交流”“人心相通”平台,积极发挥国内国外两个平台,加强了与华侨华人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力推动了侨务工作取得新成效,画好最大“同心圆”。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