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州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五聚焦”,扎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铸牢主线,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实施好“红旗飘飘”工程,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自觉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体检”,有效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在全省率先出台《楚雄州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措施》,以“六大工作机制”促融共进,全州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各项事业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聚焦凝心铸魂,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主题实践,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创新推进“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线上开设“筑梦楚雄”等专题专栏,线下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阵地312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抬眼可见、驻足可观、随处可学、时时可感。巩固提升“一十百千”宣讲体系,广泛推广“红领巾讲解员”“农民理论家宣讲团”“梅葛宣讲团”“五老宣讲团”等宣讲经验,组建理论宣讲“专家学者库”“党政干部库”“基层干部库”,常态化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通过“好听好懂”的形式,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聚焦文化赋能,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认真组织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和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全力打造彝绣这个“把妈妈留在家”的幸福产业,培育彝绣规模以上企业13家,实现产值13亿元,带动5.7万名绣工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楚雄彝绣登上米兰时装周、纽约时装周、巴黎时装周等国际舞台。围绕打造“滇中药谷”目标,将中彝医药事业发展与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有机结合,组织编写《楚雄彝族药志》等6部彝族医药专著,制定《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彝族药分册》,建成全国首个中国彝医药博览馆,建成院士工作站4个、彝医药研发中心4个、专家工作站2个,目前全州共有药品全国独家品种38个、省内独家品种81个,2024年中彝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3.3%。
聚焦“融”的导向,深入推动各民族互嵌共融。始终坚持把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全面实施“三项交流”计划,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东西部协作帮扶机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推进跨区域交流,常态化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2024年以来共组织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13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8700余人。成功举办13省(区、市)23州(市)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跨区域协作会议,着力打造楚雄市栗子园社区、禄丰市万融苑社区、武定县红土田社区等为代表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共融典范,楚雄市栗子园社区在国家民委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推进会上作交流,“幸福里”社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就业服务模式被国务院评为云南省三大改革之一。精心打造8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精品线路,成功举办火把节、赛装节、插花节、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恐龙文化旅游节、楚雄时装周等各类节庆活动,着力打造“中国火城·浪漫花都”节庆品牌,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州运会、中国自行车职业联赛、城市体育公园马拉松等精品赛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聚焦基层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实施“普法强基补短板”工程,坚持“小切口、小快灵”,制定实施1部自治条例、11部单行条例、8部地方性法规,启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视察,扎实开展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积极探索“梅葛民歌法庭”“梅葛调解”等做法,有效激发基层治理能力内生动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化解婚姻家庭纠纷做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典型案例,“一张清单明权责、一颗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体协同强治理”的“四个一”基层治理改革经验入选云南省作风革命效能革命2024年第一批先进典型,楚雄州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连续5次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州(市),连续3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最高荣誉奖“长安杯”,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