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州文山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形有感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强化”构建党建引领工作格局。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发挥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创建工作,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市、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部门协同。组织、宣传、统战、民族宗教等部门协同配合,组织部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宣传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统战、民族宗教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各级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通过专题培训班等形式,让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拓展宣传教育途径。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宣传月、宣传周、“十进”等活动,宣传民族政策和先进事迹,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五观”。三是深化文化建设途径。深入挖掘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举办“花山节”“三月三”“火把节”等民族节日节庆,建设了一批民族文化传习馆、纪念馆、展陈馆、文化广场等,增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
“三发力”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一是在组织建设上发力。实施“基层党建提升年”等活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创建49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二是在党员示范上发力。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服务队”活动,让党员在创建工作中亮身份、作表率,参与矛盾调解、脱贫攻坚等工作。三是在模式融合上发力。推行“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模式,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开展“双语”服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驱动”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一是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驱动。争取上级资金,加大交通、水利、电力等建设投入,2024年实现市区到乡村道路硬化全覆盖,村村通多种基础设施。二是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驱动。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三七、烤烟、蔬菜等产业,2024年,建成三七种子种苗基地5000亩、高品质药园16个,带动全州三七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带动群众劳务增收19亿元。三是以推进乡村振兴为驱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帮扶资金2404万元,对1827户6792人进行动态监测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示范乡镇5个、精品示范村18个和美丽乡村95个。
“三保障”营造民族团结氛围。一是强化交流合作保障。搭建交流平台,举办“三七好物进广州”推介会、花山节、“文笔塔杯”篮球赛等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2024年接待游客10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7亿元。二是强化示范创建保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进”活动,实现了创建工作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59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省级示范单位42个、州级示范单位316个。三是强化服务管理保障。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与砚山县、马关县建立少数民族流入地和流出地协调机制。在全市44个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服务。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