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盘龙区秉承“典型带动、率先发展,聚焦产业、跨越发展,突出特色、融合发展”的建设思路,切实开展“惠民生、促发展、固团结、抓示范、强引领”的“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项目,以创新示范引领模式、构建农文旅融合新路径及夯实扶智扶志长效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央、省级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效益,因地制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及产业项目落实见效,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积极创新示范引领模式。盘龙区因地制宜开展“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项目,打造出一批城市民族团结特色载体,如:金实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街区、江东花园中华文化历史怀旧街景、金星园丁小区团结小广场、欣都龙城“石榴红了——网红打卡点宣传文化长廊”、金实小学中华文化传承小公园等。打造金辰街道“两路一江一商圈”城市示范带,创新推动“城市社会治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统筹发展“双促进”机制,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效应,让示范创建宣传走深走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探索构建农文旅融合新路径。盘龙区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切入点,创建“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积极发展97亩魔芋试验示范种植产业。同时,以杨柳塘斗牛场为核心,打造“民族团结+农文旅融合”发展民族特色体育文化产业,有效巩固提升滇源街道三转弯村苗族“花山节”、立秋斗牛盛会举办条件,加强对民族民俗节庆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带动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生态产业发展。通过提升“苗岭秋园”文化品牌,实现斗牛盛会等民俗活动接待能力提升30%,带动97亩特色种植基地与文旅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有效夯实扶智扶志长效机制。盘龙区坚持扶贫和扶智相结合,对水源区农业生产现状、群众现有技术水平、常见问题以及水源保护政策对农业的限制等基础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投入专项资金对水源区群众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共计5期,惠及300余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占比达25%,实现技术转化率提升60%,引导各族群众依靠勤劳双手走向富裕,激发村民发展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输血”为“造血”,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将中央、省级衔接资金用在乡村振兴、农业发展、村民致富上,切实夯实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