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擦亮非遗“金名片”唱响“致富经”

来源: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4-14 17:12:59       【字体:大    中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积极探索出非遗创新推动就业的有效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不仅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成为推动地方就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守正创新是关键。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留住产业发展的根脉,在保留非遗核心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形式、技术创新拓宽就业空间。西双版纳州坚持以“土”培根,夯实传承根基,建立了“1+N”师徒传帮带机制,依托党员活动室、村史馆、非遗馆等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定期举办技能培训和经验交流,积极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家家户户掌握非遗技术,个个都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根据现代市场需求和客户特点,积极创新产品技艺,主动对非遗技艺进行改进,不断增强文化吸引力,积极打造文艺文化村,实现村民“另类”就业。

多方联动是保障。政府、企业、传承人、社会机构须形成合力,构建“培训—生产—销售”全链条就业生态。西双版纳州坚持政府搭台、市场牵线、非遗村寨“唱戏”,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将客户“请进来”展销,推动非遗产品“走出去”推销,将非遗产品推向大市场。同时,企业与传承人密切合作,成立非遗公司,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加大网络营销力度,促进非遗的传播以及非遗产品的营销。通过多方合力、多措并举,西双版纳州衍生出了非遗网络主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讲解员等各类“非遗+职业”,拓宽了就业渠道,有力促进了群众就业。

可持续性是目标。避免短期化开发,需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非遗就业的稳定性和成长性。西双版纳州坚持“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精心打造非遗特色品牌,积极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注重设计研发特色文创产品,衍生出包装盒、手提包、纸扇、灯具等多种产品。同时深耕“非遗+旅游”模式,深挖古色、绿色、特色“三色文化”,建设非遗体验区、非遗博物馆和村史馆以及傣纸工艺品展示馆,推出民族歌舞观赏、农事体验、手工技艺体验等旅游项目,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着力焕发非遗新气象,同时打造出非遗旅游相关产业,提高了群众就业的多元性。

非遗创新推动就业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能够成为促进民生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未来需进一步挖掘非遗潜力,探索更多“非遗+”模式,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同时,为更广泛群体提供就业机遇。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