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古城区“五聚焦”共绘民族团结新图景

来源:丽江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4-14 17:39:55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丽江市古城区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五个“聚焦”,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观念,描绘民族团结新图景。

聚焦党建引领,同心同向共育团结之花

一是加强政治引领。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古城区“十四五”期间“一城五区”发展目标之一,系统谋划布局、高位推动。制定《古城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等,建立健全创建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清单交办制度”,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落实落细工作措施。二是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依托24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玉河广场团结亭“锦旗碑”,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融合开展。三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设置“旅游先锋”党员服务岗128个,为各地各族游客提供更优质服务,大研街道新义社区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和云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古城区被中央组织部列为全国基层城市党建工作示范点。

聚焦产业赋能,同心戮力共享发展之果

一是带动各族群众共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发展,直接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旅游业带动各民族群众致富成效显著,4A级以上景区实现管理服务智慧化。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首批试点,“丽江的花”成为又一张靓丽的名片。二是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4.18亿元,增长4.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59亿元,增长5.99%,其中税收完成7.15亿元,占比达67.53%,增收5036万元;引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办学办医,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看好病”;养老服务、日间照料服务更加完备。三是推动县域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5.3亿元,增长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2228元、28698元,增长4.7%、6.9%;先后荣获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十强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称号。

聚焦互融互嵌,同心合力共谱幸福之曲

一是构建具有鲜明民族地区特点的互嵌式社会参与机制。采取“1+2+4+N”措施,以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新丽江人”融入丽江古城。设立9个流动人口服务站,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寨后、北门、文林等一大批各民族互嵌融合建设的和谐社区。二是营造各民族共学共事共乐环境。持续开展“和美大研”等系列活动,以民族团结长街宴等群众性活动为平台,引导各族群众共创美好生活。三是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行动。近年来,共投入资金4439余万元建设了8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命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5个、示范户4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示范单位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个、示范单位24个。打造了谋求改革发展新成果的“街道”典型、走宗教中国化道路的“宗教活动场所”等“10+N进”典型46个。

聚焦文化传承,同心同德共筑精神之园

一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83个,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精心打造3个民族团结主题广场,丰富宣传载体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二是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85所,促进各民族语言互通、心灵相通。三是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推进“百名人才”和“百项精品”工程,先后实施17个民族文化精品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打造11个“一乡一品”传统民族文化品牌,文化精品《纳西童谣》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聚焦平安建设,同心协力共建和谐之城

一是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采用“123”(一网两单三个机制)宗教工作法,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宗教因素的矛盾和纠纷。二是加强民族工作智慧化建设。建立基层治理网格化平台,将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关联到古城“智慧码”,初步实现一网统管、一码互联。建立东巴古籍、手卷等民族文献资料、音视频资料数字化博物馆,实现民族事务管理数字化。三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法治古城建设同步推进。探索具有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区特点的基层治理路径,搭建“协商在基层”“束河夜话”等协商议事平台,形成古城区“456+N”(四级联动、五区共创、六治融合)基层治理格局,有力提升基层治理的组织化程度和治理成效。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