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巧家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以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为重点,着力构建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美美与共、社会上和谐共融、经济上共富共享的互嵌式社区,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抓队伍建设,打牢互嵌式发展领导基础。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和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干部培训,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学习。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举办读书班、自主学习、外出培训等方式持续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果,把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将政治素质考察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切实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升干部队伍民族工作能力。2024年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大讲堂”“一把手上讲台”“挂钩领导讲党课”等活动20余次。
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玉屏街道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等培训,分层次分类别抓好村干部现场教学。按照社区属性,分2批次组织30余名村(社区)干部分别到楚雄市、昆明市、玉溪市以及昭通市其他县(区)考察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扭转一些村干部的固化思维。通过鼓励先进,弘扬典型,推动村干部找差距、补短板、提素质,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新活力。先后开展2次集中表彰,分别表彰先进集体3个,先进个人43人,优秀共产党员96人,优秀党务工作者36人,先进基层党组织4个。
二是抓结对共建,凝聚互嵌式发展社会合力。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契机,建立移民社区、城市社区与移民学校“1+1+1”的结对共建模式,以“1411”工作架构为抓手,以“移民学校有需要、移民社区有需求、城市社区有办法”为导向,采取“优势互补强短板、资源共享促发展、效果叠加促和谐”等措施,推动“法治教育进社区”“民族团结进步进社区”“职能部门进社区”“社会企业进社区”“文体活动进社区”,在解决城市社区综合治理难、移民社区维稳压力大等问题的同时凝聚起互嵌式社区发展的强大社会合力。2024年结对共建实施以来,12个结对共建社区已联合开展“物质+服务”“积分兑换”“植树护绿治理小片荒”等活动4次,联动7家职能单位开展文艺晚会、马拉松、健步走等活动26次,切实为社区居民带去了活力和关爱,提升社区居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社区与社区、社区与学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抓资源盘活,夯实互嵌式发展经济基础。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盘活资源、补齐短板、旅游创收”等方式,盘活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多元发展路径,整体提升集体经济收入水平。2023年以来,玉屏街道立足资源优势,依托县级月月有赛事活动,围绕“金沙江畔·水韵巧家”主题,主办、参与协办各类赛事4场,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截至目前,共产生集体经济收益380余万元,其中商铺租赁收益300余万元,凯希曼文旅乐园集体经济用地入股分红收益35万元;“工商银行”杯MINI马拉松营收37.6万元。
四是抓为民服务,激发互嵌式发展群众活力。每月“逢10”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依托社区服务到网格区域清垃圾、管集市,促进城乡环境大提升。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引导年轻干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提升群众工作本领,当好群众的贴心人,真正做到与群众心连心、手牵手,为玉屏街道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据统计,2024年累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板凳会”“院坝会”等活动30余次,通过拉家常、促膝交谈的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000余条,召开群众座谈会60余场次,解决问题160余个;开展为民办实事65件,化解矛盾纠纷18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