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乡“徒步+”多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4-16 17:10:09       【字体:大    中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乡立足生态资源优势,针对群众创业资金短缺、致富技能不足、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的三个问题,先行先试发展“徒步+”新业态,积极构建“党组织+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开辟了群众就业增收和乡村发展新路径。2024年接待游客37万人次,同比增长311%,旅游综合收入近1.5亿元。

“徒步+生态保护”,释放生态转换潜力。从建机制、强保障、抓监督三端发力,护好徒步游行业的绿色本底。一是健全机制。创新出台《景洪市户外运动管理办法(试行)》《雨林徒步行业联合审批审核实施方案(试行)》和《基诺山乡雨林徒步管理办法》,引导徒步游绿色健康发展。构建应急处突和安全防范多方联动机制,组建乡村、企业应急救援队伍32支260人,为森林防护、行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完善设施。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在沿线系统设置环保标识130余个、临时休憩点70余处、垃圾分类点70余个、生态公厕40余个,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三是加大监督。严守雨林生态红线,制定严格处罚制度,明确徒步导赏员须将生态文明知识作为普及内容贯穿徒步游全过程、必须随身携带清洁袋清理沿途垃圾等要求。在休息区、用餐区等重点区域安装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环境破坏行为,各村成立生态巡察组,定期开展徒步线路巡查检查,确保徒步游文明生态。

“徒步+多元业态”,发展富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将雨林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一是村企联营共赢。组建由企业代表、村干部和农户组成的户外运动协会,以“村企合一”合作发展模式成立村办公司,累计吸引24家专业徒步旅游企业参与项目开发运营,在避免无序竞争的同时,累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创收422.5万元,行业人均增收近5万元。二是打造精品线路。按照国家森林步道建设有关要求,因地制宜规划幽谷雨林、独树成林等22条特色徒步线路,并以徒步线路为主干,打造越雨林、溯溪挑战、丛林飞跃、石头彩绘、高空秋千、动植物科普、民俗故事等体验项目,旺季日均接待量达3000余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徒步线路入选“2024云南经典徒步线路”。三是坚持以文塑旅。将文化元素全方位融入徒步旅游各环节,创新推出基诺族“成人礼”“线里乾坤”织布、采茶制茶等一系列特色体验项目。组建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文艺表演队,开展基诺大鼓舞、“奇科”等非遗展演,带动90%以上基诺族群众参与民族文化展演各环节,每场非遗表演参与者可增收500元以上。打造“乡字号”IP“攸攸、乐乐”和“村字号”IP文创购物店“遇见基诺·攸乐”,实现IP品牌化、产业化。四是连接多元业态。通过“雨林徒步+”衍生发展村咖经济、雨林茶室、植物扎染等10余种新业态,带动发展民宿27家、农家乐48家、农特产品销售100余家,创造就近就地就业岗位1700余个,带动徒步旅游及相关产业总收入超千万元,吸引10个村民小组80%的村民投身徒步旅游产业,探索构建以巴朵村为代表的“235”收入分配模式(村集体20%、村民30%、企业50%),并在全乡推广,巴朵村集体经济收益从联结前的2.5万元提升至113万余元。

“徒步+人才引育”,激发持续发展动力。创新乡村组“三级联动”聚才机制,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激活乡村全面振兴一池春水。一是不拘一格“挖才”。构建“产业需求清单+群众意愿档案”双库匹配机制,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收录基诺族能工巧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致富带头人等人才信息15类30人,为雨林徒步产业健康发展储备充足的乡土人才。二是想方设法“引才”。深化干部联系服务制度,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就业指导、无息贷款、孵化场地金融服务等支持,成功吸引30名在外青年返乡创业,发放创业贷款8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利率较全省低0.97个百分点,新增“村上民宿”、文化创意工作室等经营主体158家,一批回乡创业“新农人”蜕变为“兴农人”。三是硬核举措“育才”。立足产业发展需求,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专家、消防安全员和文艺工作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户外运动、生态保护、通用语言等职能技能及金牌雨林徒步导赏员培训21期,1059人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并通过让经验丰富的导赏员与新人“结对子”的方式,成功培养1300余名本地专业徒步导赏员,带动人均增收4万余元。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