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育美好 籽籽同心一家亲——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来源:昆明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04-18 17:37:05       【字体:大    中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党建和教学工作深度融合,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开发4M特色课程,以“十个一”活动为抓手强化教学融入,推进各民族学生共学共乐共同成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党建引领,石榴花开育美好

学校根据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小学教育规律,形成了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落实美好课程和美好教育体系、压实党建责任和立德树人为一体的党建格局,通过“八抓八美好”措施,打造具有附小办学特色的“石榴花开育美好”党建品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取得很好的品牌示范效应。先后迎接了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专题培训班”100余人、昆明市第四期教育管理专业化能力研修班、呈贡区1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党务干部培训班、市区李红名校长工作基地成员、北大附中云南北清实验学校和云南省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等多家单位观摩,为教育行业和各所学校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积极有益的经验。

课程融入,守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主渠道主阵地

学校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拓展课程和4M特色课程,即美德、民族、妙趣、梦想4个主题课程,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改革。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设民族课和美德课等特色思政类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过去的几个学年中,学校开设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特色校本课程。从服饰、节庆、风俗习俗、饮食文化、手工艺品、舞蹈体育等多方面入手,灵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文学、社会、文化等知识,收集分析各民族的相关知识,设计制作各民族的手工艺品,创新开发各民族共赏共乐的音乐舞蹈,分享交流民族团结的相关知识内容,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和美美与共,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师生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以文化人,营造浓郁的民族团结进步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通过思政课和美德课、红领巾广播站、校园专题宣传栏、LED电子屏等多种方式,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光荣历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增强各民族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积极打造“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校园环境,从民族团结小广场到薪火相传的主题雕塑,从“五个共同”知识墙到各间教室的团结班牌,从绚烂多姿的民族服饰到兼收并蓄的各民族优秀非遗手工制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展板到各民族学生混班共学,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营造了以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主干,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激励师生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科研助推,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的内涵和质量

民大附小一直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的含金量,学校参与了国家民委委托课题《中华民族史话》;参加编写教育部等四部门《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配套使用读本《故事里的中华民族》;在云南省民族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申报并开展了云南省教育学会少数民族教育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规划课题《散杂居地区城市小学民族团结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积极申报了2022年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录制民族文化进校园成果视频,建设“五旗、五徽、五歌、五认同”实践教育基地。

通过组织民族地区田野调查、召开课题培训会、聘请民族团结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指导专家等措施,加强教师民族团结课程资源收集整理和课程开发能力,提升教研和科研能力。在课题研究的推进和带动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的内涵和质量得到提升,让孩子们牢固树立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德育实效,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合力

将各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列入学校德育工作核心内容,积极利用学校日常德育活动助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工作进校园。一是做好中华优秀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求班主任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民族团结”“民族文化”等主题的宣传黑板报。二是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十个一”活动,即读一本民族团结进步的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歌,看一部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电教片,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讲座,学习了解一种民族民间乐器,跳一个民族团结舞蹈,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研讨会,办一次民族团结教育展板,制作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的手工作品,参加一次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三是低年级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绘画比赛;中年级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手抄报绘画比赛;高年级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征文比赛。四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到景区参观游览,并定期举行游览体验交流活动,增进了交往,也促进了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在学校的鼓励和引导下,家长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日常教育中,结合专业和工作特点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内容涉及历史、国防、安全和法治等,使学生多方位地接受国情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中。

资源共享,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共同体

在办学过程中,民大附小积极挖掘大学优质的办学资源,丰富课程内涵,拓展课程外延,不定期组织师生到云南民族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每个学期均开展一次与大学联合的民族文化风情活动,为学生带来一节节别开生面的民族团结进步课程。

每学年均组织开展至少一次与大学联合的民族文化风情大手拉小手活动,共促民族大团结。组织师生参观云南民族博物馆、省博物馆、省科学技术馆、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等,通过一对一结对、现场教学、融情体验和交流分享等多种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师生到云南民族村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春季校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通过构建4M特色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改革,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各族青少年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