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近年来,普洱市宁洱县委党校(县社会主义学校)通过深挖师资、汇聚合力、创新课程等举措把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有效融入培训课程中,更好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深挖师资,建好培训队伍
树牢“我们都是收信人”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本地区和学校教育培训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内外结合”等形式,邀请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普洱中学美术高级教师、县职业中学高级教师、学校部务委员、民族团结誓词碑金牌讲解员等为授课教师,紧扣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时代内涵等进行专题辅导和实践经验分享,打造数量充足、专业全面的教师队伍,为答好“我们怎样当好收信人”之卷蓄好教师队伍“源头活水”。
汇聚合力,扩大影响力
着力擦亮“茶源道始·盟誓之城”城市品牌,校内深入挖掘专家资源,配齐配强班子和师资力量,协调解决办公用房问题,确保授课有专人、培训有阵地,聚力提升办学水平;积极与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加强沟通协调,盘活红色资源,进一步串联普洱民族团结园、磨黑中学、杨正元故居、思普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家底,组织研究专家团队,深度挖掘历史脉络,让红色资源“醒”起来、历史人物“活”起来、理想信念“立”起来,打造培训学习的“宁洱样本”;对外搭建合作平台,借助省、市及兄弟县(市、区)院(校)先进经验,积极争取签订培训框架协议等多层次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影响力。
创新课程,提升培训成效
围绕基本培训的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作为学校培训的必修课和必学内容,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专题辅导(讲座)、视频教学、特色教学(传授红色歌曲和宁洱本土民族歌曲)、现场教学、教学实践等,构建“理论奠基—现场印证—实践转化”三维教学体系。比如,参观普洱民族团结园前,通过视频《盟誓》开展教学,让学员们现场观摩时更能体悟“盟誓碑文”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参观结束后又用绝版木刻的技艺刻制、拓印民族团结誓词碑图案,让学员身临其境地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体验者,引导学员们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家国情怀,时刻铭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让“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自信”“五个认同”深植心中,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
下一步,宁洱县将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牢记誓言,践行嘱托,继续探索新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和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育中积极作为,为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的宁洱实践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