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临沧市永德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法治宣传融入“桑沼哩”非遗节庆,通过“场景普法”“双语互动”“数字赋能”等创新举措,打造沉浸式法治文化体验,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
非遗搭台·法治唱戏,沉浸式普法浸润人心。“桑沼哩”节庆现场,普法宣传与非遗展示深度融合。在俐侎织布、刺绣技艺展台旁,志愿者以“一物一法”情景教学,通过对比正品纹样与仿冒工艺,生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商品质量保障条款;非遗集市设立“法治驿站”,发放《民俗消费维权手册》,列举民族特色商品交易中的“避坑指南”。游客在体验钻木取火、山歌对唱时,同步学习消费纠纷在线调解流程,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沉浸式开展普法宣传。
双语破壁·山歌传法,法治声音穿透语言屏障。“法律条文变成俐侎山歌,听得懂更记得住!”当地司法所所长身着传统服饰,以“普通话+俐侎语”演绎法治故事。面对老年群体,用“火塘夜话”式方言解析保健品骗局;针对青年创业者,以“电商维权十二时辰”情景剧演示网络投诉流程。活动现场设置“法言俗语转换墙”,将30条法律术语译为民族谚语,吸引群众驻足学习。一位非遗传承人感慨道:“用‘双语’学法律,就像格桑花扎根红土地,自然又亲切!”
“三色”守护·信用赋能,织密民族文化市场防护网。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推出“红绿蓝”的“三色”治理机制。红色警示牌曝光失信商户,绿色通行证授予“诚信示范户”,蓝色调解站24小时响应投诉。针对“桑沼哩”特色集市,制定《临时性文化服务消费指引》,要求商户明示“非遗技艺认证标识”,建立山货土特产“一物一码”溯源体系。普法志愿者化身“法治导购员”,指导游客扫码查验商品“法律身份证”,让消费既充满民族风情又全程安心。
数治提效·多元解纷,擦亮边疆治理法治名片。活动同步启动“法治护航文化振兴”专项行动。12315平台开通“非遗消费维权直通车”,涉民族特色商品纠纷24小时内响应;建立“族老调解+专家仲裁”机制,聘请12名非遗传承人担任“民俗观察员”,将“讲事理、顺情理、遵法理”的东方智慧融入纠纷调解。数据显示,临沧市消费投诉调解成功率提升至57.48%,为消费者挽回损失529.97万元,法治正成为守护民族文化市场的“定盘星”。
文化铸魂·法治夯基,共绘美美与共新实景。夜幕下的篝火晚会,法治元素与民俗展演交相辉映。舞台剧《黑衣部落的维权路》用民族艺术演绎维权故事,普法山歌《诚信比蜜甜》借传统曲调传唱法治信仰。游客在“法治心愿树”挂上127条消费环境改善建议,这些“金点子”将转化为治理清单。活动不仅守护了消费者权益,更以法治纽带增进民族互信,让“各美其美”的文化特征升华为“美美与共”的治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