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千方百计促农增收

来源:文山州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04-22 17:56:49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文山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在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的同时,抓细抓实抓好“10件惠企实事”,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科技项目实施,解决农业科技发展难点。聚焦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地方特色优势重点农业产业、“一县一业”建设,申报实施“甘蔗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富宁县数字八角产业智慧化服务平台(一期)建设”“砂仁绿色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等一批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专项,有效突破一批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甘蔗、八角等产业实现质的飞跃。“甘蔗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项目引进试种优质高产甘蔗新品种27个、建成示范基地6万亩,出糖率提高1.08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增产甘蔗5.42万吨,增产蔗糖7375.12吨,新增销售额4757.77万元,新增利润826.71万元,蔗农增收2761.65万元。“数字八角产业智慧化服务平台(一期)建设”项目中的八角数字化服务平台已初步具备“5G+八角产业”服务数字化能力,建立八角标准化绿色栽培技术示范基地6500亩,新植八角面积1万亩,产生收益返利422万元,促进村组两级集体经济增收211万元、群众增收105万元。2024年,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创新项目8项、在建项目达15项,项目总投资1.36亿元,获省级财政扶持资金5061万元。

抓科技平台建设,助推农业科技创新。高效推进科技创新县、村建设。重点围绕高原特色速生蔬菜和肉牛等产业开展试验示范,构建蔬菜统一种植技术、种源、施肥和采收模式,形成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可追溯体系、科技创新及转化、人才培育等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建成蔬菜连片种植基地8000亩、党员推广基地6个,通过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个,带动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3万元、村集体经济新增收入10万元、农民增收466万元。探索农村庭院种草养牛发展模式,总结农村庭院种草养牛、免清粪牛舍、小户型青贮池和农村庭院育肥牛舍等实用技术,初步探索出一条文山肉牛产业发展新路径。稳步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建成“王天宇院士工作站”“萨克曼·德瓦哈森院士工作站”“黄双全专家工作站”等一批专家工作站,重点针对以文山州为代表的滇南滇东南岩溶山地玉米品种及种植生产存在的瓶颈问题等开展技术研究。开展种质资源引进,建立高效育种、加工、贮藏等技术体系,增加产量和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星创天地”建设初见成效,砚山松南蔬菜种植省级“星创天地”以培育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创业团队等经营主体为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精细蔬菜种植基地,指导农户进行有机绿色生产,建成标准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孵化培育小微农业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新型职业农民20名,辐射3个自然村969户1463人,每年吸纳农村劳动力1000余人,蔬菜远销广州、香港和东南亚等地。2024年,新增涉农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州级5家,全州在建涉农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州级11家;新增涉农高新技术企业2家,全州14家;新增省级“星创天地”1家,全州6家。

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提供人才支持。组织全州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和“三区”科技人才等科技人员,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工作模式,深入农村、企业和合作社开展蔬菜种植、肉牛养殖和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种植养殖及加工技术宣传培训指导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素质,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2024年,选派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才4044人次,举办科技培训1627场次,培训基层技术骨干4314人次,培训农民37842人次,培育科技创新型经营主体81户,转化应用科技成果54项,引进资金931万元,帮助增收2443万元;新增省级科技特派员163名,全省排名第六位;文山市林下三七种植产业科技特派团获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团,全州国家级科技特派团2个、省级6个,已实现全州8县(市)全覆盖。

下一步,文山州科技创新工作将按照全国、全省科技大会工作要求,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突出抓好研发经费投入、科技项目谋划争取、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科技人才培引、科技体制改革等五项工作,持续抓实科技助推乡村振兴,为农民增收提供科技动力。

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精准推动科技政策直通直达快享,落地见效,精准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制定研发经费奖补资金分配方案,及时足额兑现奖补资金;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自建或联建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构建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抓实项目谋划工作。聚焦农业科技,以八宝贡米、三七、丘北辣椒、八角、蔬菜和高峰牛等特色产业为主,在生物育种、绿色高效生产、农业生态安全和智慧农业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力争突破或集成示范一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着力抓好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和成果转化落地,形成独特优势产业。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加强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和运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创新,拓展农业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

抓实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加强涉农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领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跃升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创新联合体建设,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培育创新平台,围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全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文山三七研究院、州农业科学院、州检验检测认证院、州林草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科研基础建设,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实验成果转化应用平台。

抓实科技人才培引。深入推进“兴文英才计划”,围绕重点学科和重点产业领域,扎实抓好科技人才团队培育和引进工作,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及成果转化、学术交流、进修培训。培育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加速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有力支撑乡村振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合作,主动加强与腾冲科学家论坛组委会对接,积极争取举办2025年腾冲科学家论坛中医药(文山三七)分论坛,推动各类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科研团队入文落地。

抓实科技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落实《关于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的意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中共文山州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山实践的实施意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文山学院深化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落实好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最大自主权的政策,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