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安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切实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溯源寻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温泉街道摩崖石刻群、天下第一汤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充分挖掘盐铁文化、工业文化等具有安宁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盐文化公园、楠园等中华文化主题公园,共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177项。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文化”弘扬工程,建设58个以中华文化符号为主要元素的教育基地,创作了《安宁那家人》《遇见安宁》《螳螂川畔一家人》等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宣传作品。积极搭建各类传承平台,建立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3个传习馆、5个传习所等非遗传承基地,定期举办非遗培训班,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全市各族群众传授非遗技艺。争取各级资金实施“百花集”民族文创美学空间打造等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项目,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符号塑形,打造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工程,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题研究,挖掘安宁工业历史文化,实施工业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安宁实践项目。在市融媒体中心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专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心和教育基地12个,创作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图书、宣传片、动漫作品、微视频、微电影等10余个,在安宁东收费站、东湖公园、市人民广场、各街道、村(社区)设置60余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景观小品,把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旅游目的地、景区的规划建设和重大活动中,在城市风貌、景区建筑、线路设计、展陈展示、宣传推广中广泛使用,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文化惠民,润泽各族群众美好生活。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的中国梦·七彩云南情文化进万家”“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下乡慰问演出等活动,抒发各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热爱,热情讴歌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各族群众逐步走向繁荣的奋斗历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五个认同”的认识。巩固提升密马龙合唱团、苗族芦笙舞、磨南德镰甲舞、太平白族霸王鞭等优秀文化品牌,叫响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白族欢歌荟·情系三月街”等民族节庆活动。成功举办昆明网球公开赛等系列赛事活动,建成“一刻钟文化圈”项目26个,新增4个新型文化空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均免费、错时、延时开放,安宁市图书馆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单位。
交流互鉴,共绘中华民族文化新篇。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南亚国际文化论坛、安宁温泉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八街大黑山摩托车矿山耐力赛、七彩云南“一带一路”昆明国际网球邀请赛等国际性文体旅活动,全方位展示七彩云南、祥和安宁的精彩魅力,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文化交流。以“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深化中华文化的互动交流,引进马鞍山市博物馆的“契约中国—马鞍山市博物馆馆藏契约展”、枣庄市博物馆的“汉画石语舞动汉风”——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展等10余个历史文化展览,同时将安宁市博物馆的“螳川遗风 连然古韵——安宁名碑名帖拓片展”带到了广东省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博物馆展出,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语同音通,共筑中华文化交流桥梁。成立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发挥学校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主要阵地作用,持续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落实“童语同音”等项目。每年印发《关于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工作方案》,组织全市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学校、公共服务行业以“推广普通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各单位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经典诵写讲、推普法律法规学习等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成功创建各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达标校)85所,全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达98%,2024年25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村建设通过评估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