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怒江州泸水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培养使用党外干部,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创新构建“全链条、全周期”党外干部培养管理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市政府工作部门科级党外干部配备率达46.7%,3名党外干部担任政府部门“一把手”,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实施“三个强化”,构建党外干部全周期培养体系。一是强化源头储备机制。建立组织、统战部门联合研判机制,在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中刚性落实“双10%”政策(党外干部占比不低于10%、培养指标预留10%),动态储备101名科级党外干部。创新“政治素质+专业能力+群众基础”三维识别模型,对乡村振兴、强边固防等一线干部开展专项调研,将12名表现突出的驻村工作队员纳入重点培养库。二是强化立体培养路径。构建“理论铸魂+实践提能”培养体系:打造“峡谷同心”讲堂,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课程,2024年开展政治轮训3期,覆盖干部156人次。深化东西部协作机制,累计选派5名党外干部赴上海浦东新区开展跟班学习,推动引进沪滇协作项目资金3200万元。三是实施“强边固防先锋工程”。安排37名党外干部参与边境幸福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专项工作。强化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季度评估+年度考核”双轨制,制定《党外干部履职清单》包含政治立场、廉洁自律等5大类28项指标。2024年对12名履职不力干部进行提醒谈话,动态调整储备库人员23名。
创新“三项机制”,提升党外干部使用效能。一是建立“双向适配”岗位匹配机制。编制《重点岗位需求目录》与《党外干部专业特长清单》,在园区管委会、外事办等14个部门设置“定向适配岗”,实现人岗匹配度达94.3%。二是优化“多维联动”选拔机制。建立“四必审”工作法(政治表现必审、专业贡献必审、基层经历必审、廉洁情况必审),在干部调整中刚性落实“三个优先”(同等条件优先考虑、专业岗位优先安排、急难任务优先使用)。2023年以来提拔使用的党外干部中,具有3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占比达82%。三是完善“协同监督”保障机制。推行“1+3”监督体系(1名市委常委联系3名党外干部),建立“季度家访+廉政家书”制度,2024年协调解决住房安置、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29件。依托“清廉泸水”数字监督平台,对党外干部实施“红黄绿”三色预警管理。
突出“三个聚焦”,彰显边疆治理特色。一是聚焦强边固防战略。在25个边境村(社区)配备党外干部担任“界务员”,创新“双语普法+跨境调解”工作法,成功化解边民纠纷47起。二是聚焦民族团结进步。安排16名少数民族党外干部牵头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4个、州级12个,相关做法被国家民族画报社刊登。三是聚焦沿边开放发展。选派6名党外干部参与片马口岸建设工作,推动建设片马口岸边境贸易综合服务中心子项目物流园一期(泸水市冷链物流集运中心及电子商务共享仓库)、物流园二期、片马口岸查验货场等重大项目。2024年1月—12月份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93304万元,边民互市贸易额达2462.4万元,惠及边民3000余人,形成“口岸+产业+边民”的融合发展格局。
下一步,泸水市将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实施“边疆党外干部培优三年行动”,按照“扩大视野、抓住源头、择优储备、动态管理”的工作思路,以推动人才储备、培养教育、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等关键环节为抓手,盯紧政治关、能力关、作风关和素质关,全方位多渠道考察识别优秀党外干部,全面推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