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澜沧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经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助力各民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焦“一条江”(澜沧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澜沧县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实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着力挖掘、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独特优势,发展文艺创作,擦亮文化品牌,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丰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先后出版了《拉祜族史》《拉祜族大词典》《哈尼族民间故事》《澜沧傣族》《拉勐》《景迈茶山》等书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出台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关于加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施办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于2023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2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个、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人,有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省级非遗工坊1个,老达保拉祜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村寨”,澜沧县被确定为“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综合试点县”。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县委、县政府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编制传统村落的规划保护方案;把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村规民约中,村民自治与村落礼俗传统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传统村落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芒景村翁基等7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澜沧县成为2023年云南省唯一上榜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加强文化创新与发展,话剧《农民院士》等优秀剧目在全国巡演;舞蹈《摆出一个春天》荣登2022年央视春晚,并先后荣获第四届云南省群众文化最高奖“彩云奖”、云南省首届原创舞蹈展演最佳作品奖、第十九届群星奖舞蹈类奖项等殊荣。
聚焦“一座山”(景迈山),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景迈山古茶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世界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窗口。
澜沧县以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依托,深入挖掘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精髓,打造“茶文化+民族文化”金名片,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讲好中国茶故事,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与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澜沧县被评为“云南省旅游强县”“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打造了景迈山等6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有2条精品旅游线路上榜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文旅与节庆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每逢自治县成立十周年都举办庆祝活动,每年举办扩塔节(春节)、阿朋阿龙尼(葫芦节)等节庆文化活动,打造了民族团结主题街、主题广场、主题公园等“三交”平台和载体,让各族群众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进一步增加了解、增进情感、增强认同。
景迈山申遗成功后,澜沧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利用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推动了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今,景迈山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茶商慕名而至,共赏中国茶文化魅力。据统计,“景迈山申遗成功”在相关文旅话题阅读量超10亿次,2024年景迈山景区接待游客55.2万人次,同比增长22.53%,千年茶韵飘香世界,村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变好了,各民族群众也更加团结了。
聚焦“一片叶”(普洱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澜沧县牢牢抓住“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重大机遇,以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通过茶园提质增效、有机转换及认证、基地规模化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塑造、做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扎实推进茶产业“量”“质”“效”齐升,有效促进了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持续做好“普洱景迈山茶”“澜沧茶”“澜沧邦崴茶”等公共区域品牌建设,打造了“普茂号”普洱茶品牌,广州八马茶业发售“云上景迈”普洱茶和“鼎和景迈”申遗成功纪念茶,助推茶产业快速发展。全县现有茶叶种植面积45.15万亩,2024年实施茶园提质增效3.88万亩,实施有机转换及认证1.97万亩,共有各类茶企业2119家,其中国家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澜沧古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普洱茶第一股,澜沧县入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4年度茶业重点县城”名单。2024年,全县干毛茶总产量3.47万吨,综合产值达89.9亿元,茶农人均收入超9055元,茶产业推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1%,增速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