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东川区以就业“幸福里”社区建设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来源:昆明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04-30 16:31:25       【字体:大    中  

昆明市东川区作为昆明市易地搬迁人口最多、城镇化安置率最高的县(市、区),近年来,全区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幸福里”社区建在各族搬迁群众身边,努力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让各族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加强就业服务阵地建设。坚持“阵地建在家门口,服务跟着群众走”的服务理念,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就业“幸福里”社区1个,设置就业服务窗口,开设劳务专业合作社、劳务公司服务区,设立就业法律援助、工会民工爱心驿站、直播创业孵化等功能区。在铜润、铜晖、洗尾嘎、对门山等易地搬迁社区建设就业创业服务站4个,将服务阵地延伸至各族群众“家门口”,让有就业意愿和有就业能力的劳动者就近就地找岗位。先后在拖布卡镇新店房村、阿旺镇向阳社区、碧谷园区、产业园区新建就业“幸福里”驿站4个。建立“就业‘幸福里’社区+乡镇村社服务站+劳务企业(合作社)”机制,引进劳务公司和合作社开展专业化就业服务。开通就业“幸福里”直通车,每天接送各族群众到10余公里外的金地农业、中毓蓝莓、姑海渔谷等基地务工。新桥河标准化“零工市场”获评市级零工市场,东川就业“幸福里”社区跻身云南省首批就业“幸福里”社区行列。

着力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坚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抓手,依托就业“幸福里”社区平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易地搬迁各族群众837人。开展叉车、中式烹调、美容师技能竞赛3次,持续推进易地搬迁技能工人队伍建设。2024年先后培训机械、农业、电商、乡村CEO等技能工人4000余人,不断提升壮大了产业工人队伍。持续培育擦亮“东川安保”等劳务品牌,继续挖掘培育家市级劳务品牌,力争把“东川面条匠人”培育为省级劳务品牌。先后与昆明主城区、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江苏宝应经开区、上海普陀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在昆明主城区、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建立区外就业服务联络站5个,累计转移就业6.2万人,开展“拓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维权”服务1.2万人次,慰问服务外出务工人员5000余人次,切实当好各族务工群众的“娘家人”。

持续开展就业服务行动。建设以“幸福里”社区为龙头,零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站点为支撑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探索实施网格摸底、敲门问需、联合找岗、订单培训、转移就业、入企稳岗就业“六步法”。组建就业“小喇叭”志愿服务队,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用,吹响就业服务“小喇叭”,广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自就业“幸福里”社区投入使用以来,为易地搬迁各族群众提供就业指导、政策讲解服务16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6000多份,求职登记3620人,实现就业2414人。发布岗位信息40期,提供有效就业岗位6万余个。与区内3家优质人力资源机构合作,开展招聘会48场,企业供需见面会7场,开展直播带岗21场。就业“幸福里”服务园区企业56家、农业企业110家,转移易地搬迁劳动力区内就业7933人,为中毓蓝莓、春晓等农业产业提供季节性用工3000余人次,为以工代赈、建筑施工等项目输送灵活性用工1000余人次。截至2025年3月底,全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9026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51378人,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15596人。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