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沧源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佤族人口占全国总数的30%,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公里,是祖国西南的重要安全屏障。自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以来,沧源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奋勇姿态,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用“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六把“金钥匙”,开启边境幸福村振兴密码,让“党的光辉”照在佤山儿女的心坎上。
基础升级固根基,民生提质筑防线。在“一村一方案”精准布局下,沧源县共规划建设项目470个,覆盖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通过实施12件沿边村供水工程,实现边境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建成开通5G基站28个,实现边境村网络覆盖率达100%。全力推进自然村公路工程建设,实现边境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得到不断优化,23个沿边行政村“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升,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得到有效解决。
特色种养育“金穗”,文旅融合点“富矿”。以甘蔗、茶叶、坚果、果蔬、肉牛、烤烟、蜜蜂、竹子、橡胶、咖啡、林下经济等产业链建设为核心,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沧源县边境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引导群众盘活土地资源,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助农增收,以辣椒、鲜食玉米、无筋豆、百香果、西瓜等“短平快”产业撬动土地综合利用效益,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探索产业三产融合发展路子。在市内率先尝试以民族文化带动餐饮业、旅游业发展模式,利用沿边地区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和区位优势,打造富有边境特色的旅游品牌,永和社区国门新村、单甲乡嘎多上寨自然村2个集边境旅游观光、少数民族风情体验的旅游村业态已初具规模。以“四位一体”、沪滇帮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项目为撬动,开展“双百双带”壮大村集体经济行动,因地制宜制定23个边境村(社区)集体经济“一村一策”三年规划,2024年全部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10万元,最高达到128.34万元。
生态治理展新颜,村容提升焕生机。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打造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微景观“四微”美丽庭院,建成了一批“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美丽宜居村庄。持续推进边境村卫生户厕建设7741座,实现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76%。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积极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龙乃村、贺岭村2个边境行政村被评为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44个边境自然村被评为省级、市级绿美村庄,实现了从茅草房、杈杈房到美丽家园、幸福家园的完美蝶变,绘就了推窗赏花、伸手摘果、弯腰采菜、出门见景、出村带货的宜居宜业宜游绿美景象。
公共服务暖民心,就业增收笑开颜。沧源县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好边境群众就学、就医、就业等问题。6个边境乡镇21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教育专网全覆盖,同时完成各校教学区、办公区和主要活动区域的无线网络覆盖,所有班级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学生数字化学习工具配置率达100%。23个抵边村卫生室,配备齐全药品80种,沧源县医共体总医院定期选派医疗业务骨干到抵边村卫生室进行驻点帮扶,群众健康教育知晓率、满意率、覆盖率分别达83.1%、92.76%、93.45%。通过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促进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以提升就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为重点,聚焦乡村振兴、康养服务、生态保护、旅游服务等开展定岗、订单、定向培训,进一步提高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对有意愿的群众继续做好“一站式”“点对点”服务,有组织地转移就业,边境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品质不断提升,23个沿边行政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所在县农村平均水平以上。
立体防控守国门,团结共治护家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打造“聂唠喽勐”佤山特色基层调解室,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民调解工作法。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守边境、‘五位一体’强打击、五级网格化矛盾”,持续深化组织体系网与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立足抵边区位特点,探索“1+1+1+网格”(即1个边境联合党组织+1个党支部+1个理事会+网格化管理)模式,组建护村护寨应急突击队、边境巡逻队、联防队等3支队伍,推动党政军警民深度合作,定期开展巡边护边、法治走边关等活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不断深化。持续加强民族进步教育,深入挖掘“班洪抗英”“班老回归”等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精神内核,讲好“佤族汉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等民族团结故事;注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和群众需求,打造沧源县边境幸福村系列品牌赛事活动,增进各族群众情感交融、文化交流;167个抵边自然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树立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实现全覆盖,有效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先锋领航强堡垒,党群连心谋振兴。对全县党支部特别是抵边村党支部,全覆盖“过筛子”、分类定级,严格按照“四个一”措施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加大从抵边村青年、积极分子、返乡人才、毕业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进一步优化抵边村组党组织设置,23个边境村(社区)共220个村(居)民小组,单独组建199个党支部,联合组建8个,实现党员3人及以上全覆盖成立党组织。抵边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沿边行政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比例均已达标,所有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达100%,全部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167个自然村配备室外体育器材,便于抵边村各族群众户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党员干部和群众教育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