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威信县“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跑出民族团结“加速度”

来源:昭通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5-09 17:56:00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昭通市威信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开展“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作为落实“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的具体实践,带头研究安排、一线推动落实,引领各族群众在增收致富的同时,促进全县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盘活闲置资产,拓展增收空间。摸清资源家底是发展的基础。为实现返乡回流劳动力和易地搬迁零就业家庭的充分就业,全县上下联动,对闲置教学楼、烟叶站、厂房等129处资产以及161名在外企业家进行全面梳理,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各乡镇积极行动,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本地户籍“小老板”回乡创业,激活沉睡资产,带动产业发展,为群众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发挥资源优势,精准招商引资。地处赤水河上游的威信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中,县委、县政府把握机遇,利用86.35万亩森林资源,成功引进湖南省陆迪家居有限公司,发展竹木板材加工等产业。该项目不仅盘活了8.7万平方米闲置场地,还将带动50人就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优化服务保障,加速项目落地。招商引资不仅是引项目,更是优服务。威信县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建立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领导干部挂联企业,以“开门坐诊”与“上门巡诊”相结合,及时解决企业难题。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助力云南灵烯食品有限公司在3个月内完成招商、投产,吸纳了120余人就业,年产值预计超5000万元,相关经验获《农民日报》报道。同时,构建“务工车间+零工市场+劳务专业合作社”招用工体系,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

促进就业增收,构建幸福家园。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之基。威信县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融入基层治理机制,发挥党组织和“十户互助”、微网格作用,动态监测返乡劳动力,落实“1131”就业帮扶措施,实现94.22%的返乡人员再就业。随着务工车间的发展,家庭矛盾、社会纠纷有效减少,2024年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9%,各类警情和信访量大幅下降,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不仅是群众的“增收车间”,更是民族团结的“融合车间”。下一步,威信县将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务工车间提质增效,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注入新动力,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在新时代征程中续写民族团结与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