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创新推动法治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深度融合,创新打造“法治+统战”工作模式,为维护边疆和谐稳定注入法治力量。
一是深耕法治文化沃土,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立足西双版纳州多民族聚居特点,创新推出民族“五用工作法”,通过“傣族章哈”“布朗弹唱”“彝族三跺脚”等当地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利用泼水节、桑康节、火把节等民族节庆和“法治边关行”系列活动,在边境村寨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不断提高边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2024年,全州建成7个民族特色法治文化广场、48个边境法治文化长廊,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活动53场次,发放“双语”普法手册2.6万份,让法治涵养边陲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初始阶段,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601件,一批涉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纠纷被成功化解,统一战线领域风险隐患得以有效排除,促进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稳定。
二是创新法律服务模式,架设民族团结“同心桥”。构建覆盖城乡的立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边疆各族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建成3个县(市)级、34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273个村居(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配置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62台,组织31家律师事务所257名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实现村居“法律明白人+驻村律师+调解员”三重覆盖,法律服务智能化、便捷化、精准化作用更加彰显。2024年,全州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71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9492人次、办理公证事项6361件、司法鉴定委托事项2888件,真正做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应援优援,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法律的温暖与关怀、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三是发挥司法行政力量,汇聚统战强大合力。实施“‘双语’法治人才培育工程”,选派32名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到华东政法大学、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深造和跟班锻炼,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力度。大力推荐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社会威望的司法行政领域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多名司法行政干部和律师当选为州、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积极吸纳傣族“章哈”艺人、布朗族“弹唱”歌手等担任法治宣传员,壮大爱国守法普法力量。加强对律师、司法鉴定人、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监督管理,做好团结、引导和服务党外律师工作,充分发挥律师行业资源丰富、联系广泛等优势,引导律师积极建言献策、开展公益法律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