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宁蒗县推动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

来源:丽江市民宗局       发布时间: 2025-05-16 18:02:41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丽江市宁蒗县坚持以法治思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党建引领夯基、多元调解聚力、毗邻共建破题、诉求畅通增效、示范引领提质,探索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法治护航下常开长盛。

党建引领强根基,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凝聚治理合力。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署,制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构建六级联动组织体系。通过整合基层党建、政法综治、民生保障等12类网格职能,将全县89个村(社区)划分为1192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1192名、兼职网格员1634名、社区民警106名,覆盖居民75560户,形成“党建引领一张网”,切实发挥网格前哨阵地作用,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二是优化网格效能,赋能精准服务。推行“一网格一支部(党小组)”模式,将支部建在网格上,统筹护林防火、抗震救灾、移风易俗等重点工作。通过配强网格力量、完善巡查机制,年均排查化解隐患问题1.5万余件,基层治理响应速度提升40%,群众满意度达96%,为各族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推动法治与民族团结在基层落地生根。

多元调解促和谐,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一是深耕法治文化,创新普法载体。针对多民族聚居特点,打造“毛建忠双语普法工作室”,用民族语言和乡土故事宣讲宪法、民法典、禁毒防艾等法律知识,累计开展普法活动300余场,线上线下覆盖群众30万人次。创新推出“摩萨调解室”“祖母房调解”等民族特色调解平台,运用传统习俗与法治思维融合化解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实现“民转刑”“刑转命”案件“零发生”,擦亮基层治理“法治名片”。二是聚焦民生关切,守护权益保障。设立“索玛花调解室”,聚焦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累计化解矛盾200余起,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率达100%。实施“一村一辅警”工程,106名民警驻村挂职,年均排查矛盾纠纷隐患3000余件,化解率达98%,推动法治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夯实民族团结法治根基。

毗邻共建破壁垒,构建区域协作“新格局”。一是党建引领联动,破解治理难题。针对毗邻区域资源管护难、争端多发等问题,成立跨区域联合党支部,建立“共护一片山、共守一道卡、共治一条河、共管一条路”机制。通过定期例会、轮班巡护、点对点信息报送等制度,年均解决护林防火、水源纠纷等问题120余件,推动形成“事务共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治理模式,促进毗邻地区民族团结与生态保护“双提升”。二是产业协同发展,共享振兴成果。打破地域界限,推动毗邻村“抱团发展”,依托苹果基地、农贸市场等资源,带动20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通过“街子天”集市交流、河湖共治等举措,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将毗邻共治转化为民族团结的“经济纽带”和“情感桥梁”,实现法治保障与共同富裕互促共进。

诉求畅通增效能,架起党群连心“暖心桥”。一是优化服务机制,提升治理温度。以“党建一张网”为载体,开展“遇事找组织”专项行动,推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服务模式,精简办事流程,年均办结群众诉求1.2万件,办结率达98.6%。建立“问、找、分、担、督、评”六大机制,群众满意度达95%,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彰显法治为民温度。二是线上线下并行联动,强化治理精度。构建“线下党群服务中心+线上智慧平台”诉求反映体系,实现诉求收集、分流、督办闭环管理。依托“红石榴”监事会、“五老”调解队等载体,主动上门解决民生事项800余件,推动服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公平正义,厚植民族团结群众基础。

示范引领树标杆,奏响团结进步“主旋律”。一是深化教育实践,筑牢思想根基。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纳入基层党建考核体系,打造“红石榴”工作站100个,组建“红小组”89支,年均协商解决民生事项1500余件。建成县博物馆、民族中学等4个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法治+民族团结”主题活动200余场,覆盖群众10万人次,推动“五个认同”深入人心。二是培树典型样板,激发创建活力。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果,培育幸福家园、小凉山学校等11个示范典型,推广“索玛花调解法”“双语普法”等经验。通过“党员中心户”结对帮扶、民族文化节等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形成“法治护航、团结奋进”的生动局面,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治理提供“宁蒗经验”。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