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临沧市耿马县举办第十五届青苗节,展现各民族和谐共处、团结奋进的美好景象。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强大精神力量
活动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将边疆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效应的民族节庆品牌。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五个共同”“五个认同”为根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青苗节主题策划,通过木鼓文化、交融史诗等载体,生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二是创新文化表达。依托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多元文化优势,挖掘青苗节“祈福丰收、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核,设计“千人拉木鼓”“非遗织锦展”“民族歌舞联欢”等互动环节,展现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成果。三是深化示范创建。同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大家讲活动,形成“节庆搭台、文化唱戏、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2025年耿马第十五届青苗节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突破千万元,获主流媒体报道。
致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非遗保护、文艺创作为抓手,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认同。一是打造文化IP。将青苗节升级为“全域性民族文化盛典”,推出“司岗里史诗展演”“佤族织锦技艺大赛”等特色活动,形成“一节一品”文化矩阵。二是强化品牌赋能。耿马县民族歌舞团倾力制作青苗节主题曲《妈妈的田》MV全网传播,运用VR技术复原佤族木鼓祭祀场景,通过网络让各地友人沉浸式体验到当地独特魅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播“破圈”。三是培育传承人才。县委高度重视并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木鼓制作技艺”“佤族甩发舞”“现代民族歌舞”等培训,已培养青年传承人120余名,民族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激活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
深入贯彻落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节庆旅游打造为边疆乡村振兴引擎,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经济价值转化。一是延伸产业价值。开发“青苗宴”“民族工坊”等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民族特色民宿集群,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二是强化区域联动。联合市级资源平台打造“佤山秘境”旅游环线,推出“青苗节+翁丁原始部落”精品线路,2025年跨区域游客占比达45%。三是创新产业形态。开展“百名网红打卡”活动,通过直播带货推广酸扒菜、鸡肉烂饭等民族美食,网络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文旅产业对GDP贡献率提升。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认真落实“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要求,以节庆活动为纽带,搭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平台。一是深化结对帮扶。组织各族群众成立“团结互助队”,在青苗节筹备中共同参与方阵编排、后勤保障,促进民族协作。二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节庆活动中设置“双语讲解岗”“普通话情景课堂”,惠及参与各族群众,有力推动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三是拓展交流渠道。近年来邀请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持续培养基层民族工作骨干队伍。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升边疆治理现代化水平
积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将法治建设融入民族节庆管理,筑牢边疆安全稳定防线。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制定《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民族节庆活动管理办法》,明确活动审批、安全预案、舆情应对等规范,确保民族活动法治化、规范化。二是强化风险防控。建立“公安+民宗+卫健”多部门联动机制,在青苗节期间开展应急安全防控演练12场次,实现重大活动“零事故”。三是深化普法教育。法治进万家、进节庆,在节庆现场发放普法资料1万余份,群众法治知晓率达95%。2025年,耿马县民族领域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边疆长治久安基础更加稳固,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双赢、边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互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