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曲靖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锚定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的目标,以“幸福花开”工程为抓手,“五个坚持”多措并举,绘就珠江源头“幸福花开”新画卷。
坚持系统谋划,构建“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美好家园。曲靖市聚焦示范区样板建设目标,全力打造固本强基、凝心铸魂、共同富裕、互嵌共融、平安和谐“五个样板”,坚持系统化推进、品牌化打造、清单化落实。制定出台《贯彻落实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实施“幸福花开”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重点推进“六大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共同迈向现代化有效衔接行动;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行动;民贸民品工作和“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民族地区科技赋能行动;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行动。系统推进20项重点工作任务,持续激发民族团结进步内生动力,切实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坚持民生为本,打造“互嵌共融、同心同行”和谐家园。围绕建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曲靖市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系统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功能集成的区域性服务体系。每年将78%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统筹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完善多层次、更公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质量。投入资金6亿余元打造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示范点230个,为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自2016年迈入高铁时代,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创新打造乡村振兴“1443”曲靖模式。罗平云上花乡成为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陆良荷花里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典型案例,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经验被商务部列为典型案例,多项成果彰显民生建设成效。
坚持产业强基,建设“携手并进、共富共享”幸福家园。曲靖市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积极构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迭代产业体系,打造对内对外双向全方位开放格局,通过强链补链,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建成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成为全国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球首个、全国唯一实现补锂剂量产的城市,绿色硅光伏产业实现全产业链闭环发展。自2020年以来,投入1亿余元产业扶持资金,培育民族地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推动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转变。目前,8个民族乡拥有农民合作社128个,成员达7272人。鲁布革、长底、高良、五龙4个民族乡发展成为全省知名的“热果之乡”;新街回族乡的“牛品牌”成为靓丽产业名片,带动全县7700余家民营企业从事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业务,品牌效应拉动就业6.1万余人。
坚持文化铸魂,构筑“情感相亲、文化相融”共有精神家园。依托珠江源头的独特地理优势,曲靖市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深度挖掘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和铜商文化等蕴含维护大一统、促进民族团结内涵的历史故事,实施“二爨书法”传承弘扬工程。将“爨”元素、“珠江源头”“阿诗玛”“麒麟仙子”等具有地域特点且体现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城乡视觉形象工程,刊载1.3万余条公益广告,建成2200个主题公园(广场),持续擦亮会泽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厚植中华文化根脉。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打造“珠源石榴红”宣传品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宣教矩阵,开展全媒体传播工程,组织巡讲巡演149场次。创作《爨碑传奇》《石榴花红》《笙之恋》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共护生态、宜居宜业”绿美家园。曲靖市将生态优先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原则,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将生态环境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点。秉持“在生态保护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为长江上游、珠江源头保护凝聚磅礴精神力量”理念,凝聚各族群众守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合力。深入开展绿化美化“九大行动”“绿盾行动”“同饮珠江水、共护珠江美”行动,实施2153个绿美项目,打造76个省级绿美标杆典型,33条(个)河湖入选全省美丽河湖、数量居全省首位,推动“生态保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理念深入人心,使“推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家园”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追求与自觉行动。师宗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古敢水族乡被授予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旧屋基彝族乡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入选《云南省践行正确民族观典型案例》,生态建设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