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临翔区“一家人一条心一起拼”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来源:临沧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05-23 16:43:32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临沧市临翔区用“一家人”的温暖、“一条心”的力量、“一起拼”的担当,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联动、文化交融等一系列举措,书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一家人”的温暖。党徽下的民族团结同心圆。临翔区把党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根”与“魂”,构建“党委统筹、支部堡垒、党员先锋、群众参与”的四级联动体系,让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团结优势、治理优势。通过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党日”“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各族群众心声,解决实际困难。在社区,党员干部化身“网格管家”,通过走访座谈,精准对接各族群众需求,为傣族姐妹对接家政技能培训、陪护回族老人就医、帮助拉祜族商户子女办理入学等。今年以来,累计解决民生问题500余件,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逐步形成空间交织、文化交融、经济互通、服务共享、心灵契合的团结新图景。如今“有困难,找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已成为社区各族群众的共识,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构建起温暖和谐的民族团结大家庭,实现各族群众从“物理聚居”走向“心理认同”。在农村,“乡有统筹人、村有负责人、组有联络人”的三级联动机制,让村民微信群成为“云上互助站”,谁家婚丧嫁娶需要帮手、哪块农田急需灌溉,消息一经发布,邻里乡亲即刻响应,“公事齐干、家事帮干、农事互干”的氛围让村寨充满烟火温情,营造出“和谐村寨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一条心”的力量。产业田里的团结协作曲。产业发展是临翔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临翔区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各族群众在茶旅融合中实现“产业联动、技术联学、市场联拓”的深度协作。在邦东乡团山村党总支领办的归源合作社里,“党支部+合作社+多民族农户”模式让产业成为团结的“粘合剂”,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建立“乡村书记领谈、干部带头实干、党员群众共商”的常态化议事机制,定期研讨产业发展方向,合作社统一规范鲜叶收购标准,稳定市场价格,各族群众分工协作,茶园里银铃声、吆喝声、山歌声交织成“采茶团结谣”,在茶香中酿成“抱团发展”的甜蜜。在南美乡,乡党委创新“茶旅融合”路径,将拉祜文化与茶文化深度融合,把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建成智慧有机茶叶加工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搭建有机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不断在茶源寻根、茶俗体验、庄园度假、养生旅游等领域探索创新,让四方来客探寻感受拉祜茶山文化,采茶习礼、制茶寻趣、闻香品茗,打造“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共融”新格局。此外,乡党委在景区设立“民族团结先锋岗”,组建多民族党员志愿服务队,负责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工作,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同时,临翔区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优质生态自然资源,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潜力,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探索“产业+非遗”融合模式,推动拉祜族传统手工缝制、竹编技艺转化为特色旅游商品,形成“农旅融合”全产业链,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增收致富。在茶产业发展上,临翔区深挖昔归茶文化底蕴,塑造“大昔归”概念,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昔归团茶制作技艺作为核心竞争力,组织开展跨民族技能培训与经验交流会,打破技术壁垒,促进产业技术共享、市场共拓,真正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共同繁荣局面。

“一起拼”的担当。文化阵地上的团结奋斗歌。临翔区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傣族的泼水节、拉祜族的搭桥节等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并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组织民族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促进各族群众文化交流与融合,实现“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秉持“薪火新传”信念,积极打造“民族文化传承驿站”,在南美乡木掌楼的火塘边,74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娜茶,毫无保留地把拉祜族服饰制作技术倾囊相授,她说:“把技艺传给各族孩子,就是把团结的种子埋进心里。”如今,30余名徒弟学成出师,其中5人凭借精湛技艺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巧手裁缝”,不仅为乡邻缝制精美的拉祜族传统服饰,更成了口口相传的制衣行家。此外,临翔区还创新组织开展“双语党课”“民族政策知识竞赛”等活动,让“三个离不开”思想像蒲公英一样飘进千家万户。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