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大理州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05-26 17:34:55       【字体:大    中  

近年来,大理州聚焦打造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和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以“五个着力”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着力推动文明乡风。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厚植文明乡风根脉。全州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084个,693个村(社区)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永平县狮子窝村村规民约入选云南省“十佳村规民约”。推进“百姓书屋”“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文化驿站”等特色文化场所建设,以文化人,润泽文明乡风。鹤庆县银河文化空间被评为2023年度“云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洱源县白族唢呐、巍山县马鞍山乡彝族打歌被评选为2023—2025年度“云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着力繁荣文化产业。始终把文化作为重要的“精神推动力”,以文化推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依托银器锻造,构建“银、旅、村”三位一体发展的产业耦合链条,形成“人才+创意设计+工厂+供应链+直播+服务”的产业发展闭环模式,新华村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17.46亿元,直接带动全县1500多户、5600多人从事银手工艺品加工,带动全县就业达1.8万余人。剑川县沙溪古镇充分发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制作销售,带动古镇周边各族群众人均收入达5.2万元。

着力凝聚乡村人才。深耕乡村振兴人才沃土,在人才“引育用”上做文章,创新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漾濞县阿尼么村引回云南省著名民族音乐人、昆明胖核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康返乡创业,建成“阿尼么007艺术农庄”,带动64名当地群众家门口就业,发放工资194.3万元。大理市中和村结合区位和资源优势,与大理大学艺术学院开展“村院”合作,将56个闲置院落向艺术家开放建设艺术家工坊,吸引了1000余名“新大理人”,带动村民增收约280万元。

着力创新文化业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将新兴文化业态培育成常态增长点,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大理市文笔村以“目的地婚礼+最佳爱情表白地+旅拍”为切入点,打造既有文旅基因又与百姓生活融合密切,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滨海七彩艺术村,让洱海边的小村落蜕变为创业旅居热门地,2024年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南涧县中华村以钓兴村、以钓会友,成功举办三届国际野钓公开赛,累计吸引国内外钓客40万人次,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00余万元。

着力推动影旅融合。充分发掘美丽乡村和“天然摄影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全域影视基地建设,打造乡村影视拍摄优质IP景点,以“影视+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大理市凤阳邑村因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成为游客们竞相打卡的目的地,吸引了大批艺术家驻留和多部综艺节目驻村拍摄,2024年带动村民增收25万元、村集体增收60万元。同时,凤阳邑“影视+文旅”的成功样本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不断深入大理众多美丽乡村、传统村落寻求创作灵感、追逐光影梦想,有力助推了传统村落的文化振兴。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