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墨江县“石榴籽”AI智能体赋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来源:普洱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05-27 17:49:12       【字体:大    中  

普洱市墨江县依托“石榴籽”AI智能体,致力于保护与传承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经典传播与基层治理的深度交融,全面促进文化保护、传播、体验等各环节的积极变革,探索出一条“科技+文化+民族团结”的创新路径,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AI智能体构建各民族语言“数字基因库”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在墨江县龙坝镇竜宾村迎来特殊“翻译”——通过首个少数民族语言AI保护试点系统“石榴籽”AI智能体,这首经典汉诗有了哈尼语白宏话的版本,让千年诗意在民族语言中绽放新生。今年5月,依托DeepSeek大语言模型打造的“石榴籽”AI智能体正式上线测试。该系统以国家标准哈尼文为基准,结合白宏话音系特点定制开发,整合5000个词汇、1000句短句及3小时长篇语料,打破哈尼语白宏话“口耳相传”的传统传承模式,实现汉哈双语互译、文本创作及多场景应用,为民族地区架起一座连接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桥梁,构建各民族语言“数字基因库”。

AI智能体畅通各民族交流渠道

以“石榴籽”AI智能体打造群众性交流平台,打破语言隔阂,促成民族之间交往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表达的转变,带动形成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在线交流生态圈,增进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在墨江县龙坝镇竜宾村,“石榴籽”AI智能体正成为基层治理与文化保护的“全能助手”。驻村工作队通过智能体实时翻译政策文件、开展政策宣讲,让医保报销、产业扶持等惠民政策“声”入人心,有效打破民族地区语言沟通壁垒,提升干群交流效率。“石榴籽”AI智能体系统不仅能记录哈尼族口述史、民歌民谣等珍贵文化,还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译为哈尼语,丰富各民族群众的精神世界,成为文化传承“新载体”。在山洪预警、医疗救助等场景中,智能体支持实时语言转换,为偏远地区应急响应提供语言护航,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利器”。

以AI智能体为平台凝聚各民族共识

作为云南省濒危语言记录与研究创新团队联合北京新计算实验室、梦想行动、上海壁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公益项目,“石榴籽”AI智能体的上线标志着AI技术与民族文化保护的深度融合。项目团队计划于今年在墨江县龙坝镇部署搭载AI系统的智能终端,配套教材与培训体系,确保各族群众“会用、爱用、常用”,进一步夯实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基础。团队将整合GPU加速计算、量子计算等技术,构建覆盖哈尼语、彝语、拉祜语等多民族语言的数字化保护矩阵,探索“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的普洱墨江路径。项目负责人白碧波表示,普洱多元的民族语言生态为AI训练提供了优质样本,未来将形成“采集—建模—应用”全链条方案,为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化保护提供“墨江范式”。北京新计算实验室刘畅源表示,让民族文化借科技“活起来、走出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实践。“石榴籽”AI智能体通过推动跨境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模型开发与多语言赋能,助力云南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数字合作,在对外传播中,利用智能翻译技术,将各民族文学作品、音乐、影视作品等文化作品,快速翻译成多种语言,推向国际,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石榴籽”AI智能体的落地为消除了国际传播的语言壁垒,搭建交往交流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