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创新“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来源:玉溪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7-02 17:31:39       【字体:大    中  

近年来,玉溪市以“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为抓手,通过空间筑巢、文化铸魂、服务暖心、共治聚力,推动各民族在共居共学共事中共乐,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注入民生温度。

筑空间之巢,促多族共居。玉溪市坚持“硬件筑基+文化赋能”双轮驱动,通过制度创新与空间改造推动各民族群众“住得近、融得深”。在制度层面,全省首创建立“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人员依法依规办理社会救助承诺”制度和“特殊救助对象款物代管协议”制度,1085名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签订承诺书,484名受托方与乡镇民政部门签订委托协议,确保救助资源精准落向多民族聚居区。在空间打造上,红塔区大营街社区将民族小广场改造为彝族火把节舞台,增设多民族书吧,让公共空间变身“文化会客厅”;安置房、公租房推行“嵌入式”居住模式,推动各族群众“门对门”共居,目前全市已建成此类“互嵌式”社区23个,覆盖近100个村(社区)。2025年以来,全市41项民生项目优先保障资金达535391.93万元,保障率达98%,切实提高了民生领域资金保障水平。

铸文化之魂,融万家同心。以“百千万”文化工程为引领,玉溪市将民族文化深度融入救助服务全链条,用文化纽带凝聚人心。一方面,创作《灯妹子》等34件融合彝族跳乐、哈尼族棕扇舞的文艺精品,全年巡演超百场;拍摄多语言文旅推介片《康养旅居就选20℃的红塔》,全网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生动展现白族照壁、傣族竹楼与彝族土掌房的多元建筑之美。另一方面,依托社区资源图链接高校资源,开设民族手工艺课堂,让非遗技艺成为“同心纽带”,2024年超20万人次在文化活动中“手拉手”,玉兴街道的扎染、通海县的木雕等民族手工艺课程,带动200余名各族群众通过非遗传承实现增收。

织服务之网,暖民生所需。玉溪市构建“大数据+铁脚板”动态监测体系,精准识别低收入人口19.76万人,将14092名脱贫人口、4566名防止返贫监测对象、20261名困难残疾人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针对特殊群体需求,创新推出“定制化”服务包:社工联合医护为失能老人开设“康乐小组”,通过认知训练延缓衰退;“添翼计划”“福彩圆梦”帮助12名各族困境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试读;“社会组织+企业”联动模式成效显著,2024年带动700余名不同民族低收入群众就业,人均增收1.2万元,推动救助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其中,元江县因远镇“福彩公益金+社会组织”帮扶脑瘫患儿家庭实现“康复—就业—脱贫”闭环,相关经验获评全国社会救助创新案例,为民族地区民生保障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聚共治之力,激社区活力。玉溪市构建“政府+社会”多元救助网络,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市义工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全年举办“同源同语同家园”篝火晚会等服务活动20场次,覆盖20万人次;开通腾讯公益线上募捐通道,筹集资金2万余元,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和能力提升服务;开发“玉溪民政”小程序,实现救助申请“一键办”,审批时限压缩60%。在全省率先推行的“特殊对象款物代管协议”,规范484名受托方管理,确保救助款物“精准触达”。2024年,通过“物质+服务”模式,全市带动不同民族群众就业1.2万人,民族特色商品销售额增长45%,社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38%,“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速形成。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