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双版纳州聚焦“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高质量发展。
凝心铸边,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奋进合力。西双版纳州以强化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和国民意识为根本。通过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主题实践活动。建成边境中华民族历史观宣教长廊“西双版纳节点”,组建6个国门“大党工委”,设立12个边境乡(镇)党建联合工作站,抵边村民小组实现党组织全覆盖,规范化党组织建设达标率达100%,创成204个州级及以上规范化党支部,在强边固防一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党员带头守边护边、兴边富边,将广大边民紧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思想意识和情感长城。
产业兴边,依托热区优势,激活发展动能。西双版纳州立足得天独厚的热带雨林资源与气候条件,橡胶、普洱茶、热带水果等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小耳猪、茶花鸡等特色养殖。普洱茶产值、税收全国第一,天然橡胶面积、产量全国第一,人均水果产量、水产苗种产量全省第一。文旅康养等7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100亿元,古茶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2024年全州古茶园亩均产值达1.87万元,同比增长14.8%。创新打造告庄西双景“夜间经济”“不忙集市”等一批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新业态,推出幸福边境、热带雨林、民族文化、茶香古韵四大主题10条旅游促“三交”精品线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2024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043.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4%;旅游总花费达1058.09亿元,同比增长8.4%。
文化润边,守护民族根脉,构筑共有家园。2024年以来,西双版纳州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16个,创作章哈剧《乌莎巴罗》和庭院话剧《火牙象》,讲好西双版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群众文化活动1200余场,受众达500余万人次。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及泼水节、特懋克节等节日活动为契机,开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11场。贝叶经制作、傣族织锦、慢轮制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新生。边境村寨的“国门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国门书屋书香弥漫,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交融共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润物无声中深深扎根。
民生惠边,聚焦急难愁盼,共享发展成果。西双版纳州持续将政策和资源向边境一线倾斜,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8.48亿元,实施景洪市兴边富民中心城镇建设项目14个,统筹投入资金14.34亿元,建成42个边境幸福村,建成第四轮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点51个。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教育医疗保障显著提升,边境乡(镇)学校、卫生院(室)条件持续改善,各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2024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迈上900亿元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8万元,同比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万元,同比增长6.9%,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省最小。
互嵌实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西双版纳州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与上海市松江区等9地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组建全州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社区联盟,打造20个互嵌式发展试点社区(企业),建立一批“石榴籽服务驿站”,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探索形成青少年交流计划规范化体系,编制《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规范化体系建设手册》,打造10个青少年交流基地。举办中国印象“七彩西双版纳”国际青少年原生态艺术节、两岸青年中老铁路体验营、石榴籽籽心连心夏令营、中老青年友好交流等活动。西双版纳州被评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日益巩固,各民族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开放活边,畅通国际通道,拓展发展空间。中老铁路运能持续提升,列车对数从开通初期17.5对增至40对,旅客日发送量最高达3.6万人次;累计发送旅客1284万人次、货物1461.9万吨,进出口货物1153万吨,辐射38个国家。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中老、中缅国际大通道高速公路国内段全线贯通,公路通车里程达10327公里,形成“三出州、四出境”综合路网。澜沧江—湄公河四级航道建成,国际航道实现500吨级客货轮常年通航,完成集装箱运输“零”的突破;关累港500吨级散货码头投用,年吞吐量达12万吨,2024年水路货运量达25.2万吨,同比增长42.2%。西双版纳嘎洒国际机场航线由45条增至83条,202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16万吨,货邮量居全省州(市)机场首位。积极宣传推广东盟旅游团入境144小时免签政策,联合在线旅游平台推出6000余份优惠旅游套餐。2024年,全州接待海外旅游者31.95万人次、同比增长264.67%,旅游外汇总花费达20226.37万美元、同比增长282.09%。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速构建,为兴边富民注入强劲的外源动力。
固防强边,提升治理效能,守护边境安宁。西双版纳州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现“全国法治县”创建县(市)全覆盖,“州、县、乡、村”四级法律服务站全覆盖,“枫桥经验”调解室行政村全覆盖。在城市形成“党支部+物业+业委会+网格单位+社区”五方共治模式,在农村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村“五老”“老庚组”等作用,构建边境村“全科网格”,用网格兜住群众大小事。立足全州边境线长966.3公里,占全省边境线四分之一的实际,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示范带,在抵边乡(镇)设立边防办和边防事务中心,建立“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共同体,创新实施“党员中心户+五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形成“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守边局面,各族儿女厚植家国情怀、驻守边关,“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协同建边,汇聚多方力量,共绘发展蓝图。西双版纳州发扬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优良传统,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协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机制,引导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边境建设。遴选669名优秀青年纳入边境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培养,打造一批守边兴边富边稳边“先锋队”。坚持党群联动,发动2000多名党政干部返乡回村参与发展规划编制,把“中青班”培训办到边境村,200余名科级党员干部与边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边境地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确保边疆稳固、边境安宁、边民安乐,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