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多措并举促就业

来源:保山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7-09 17:45:14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保山市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三大经济”需求,紧扣“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主线,围绕外出转移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双向发力,不断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深挖重点产业潜力拓宽就业空间,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努力铺就“就业之路”,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技能拓岗位,打好就业“组合拳”。保山市在挖掘就业岗位的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群众的劳动技能。龙陵县围绕打造“全国石斛枫斗加工第一县”目标,开展石斛枫斗加工等技术培训3.7万人次,1.55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石斛枫斗加工技能培训规模居全国首位。全县现有石斛加工厂18个,加工大户200余人,带动就业2万余人,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保山市聚焦高原特色农业、文旅康养、中医药等产业,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匹配度。在保山市公共实训基地成立咖啡公共实训中心,深化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保山技师学院建设保山咖啡产业学院,成功申报中国第一个技工类咖啡生产与加工专业,培养“从种子到杯子”的全产业链技能人才。目前,学院共有8个班级258名学生,其中,68名毕业生已入职本地多家咖啡企业,就业率达95%。保山市着力打造保山咖啡师、隆阳建工、施甸养老护工、腾冲玉工、腾冲药师、龙陵石斛枫斗工、昌宁红茶师7个劳务品牌。其中,保山咖啡师、隆阳建工、腾冲玉工、腾冲药师4个劳务品牌为省级劳务品牌,直接从业9.96万人,带动就业31.84万人,从业人员总收入88.62亿元,全产业链创收296.99亿元。同时,保山市大力发展“中药材+就业”模式。目前,全市从事中药材产业的经营主体有660户,累计组织中药材种植培训134场次6748人次,带动农户6.2万户(其中脱贫户1968户)、就业15.5万人,实现全年务工收入3.5亿元。通过“茶叶+就业”模式建立腾冲茶师、昌宁红茶师人才库,储备技能人才706名,实现100%对口就业,带动就业超5000人,劳务经济创收4500万元。通过“文旅康养+就业”模式实现就业1427人。

聚焦重点群体,搭建就业“连心桥”。今年以来,保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1.3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96万人的105.61%,其中,省外转移劳动力19.51万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6.26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劳动力4.7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4.16万人。除积极推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外,保山市还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目前,全市乡村公益性岗位已安置11074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9804人,累计拨付补贴资金4.11亿元。保山市不仅在线下举办了多场招聘会,还积极探索专场直播带岗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助力人岗精准匹配。保山市还实行“1131”就业服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全方位跟踪保障。2024年以来,服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5360人,服务率达100%,帮扶就业率达94.74%。建立青年就业见习基地493个,岗位募集1956个,组织见习人数1011人,期末在岗人数680人,支出就业见习补贴799.01万元。

优化就业服务,按下就业“加速键”。保山市积极建设保山“掌上就业”“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就业信息平台,给群众提供用工招录、岗位推介、就业培训等信息。2024年以来,已发布网络招聘信息957期,提供就业岗位22.95万个,达成就业意向3.02万人。保山市积极统筹县、乡、村资源,依托企业、产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帮助更多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幸福里”模式。目前,共建设就业“幸福里”社区7个,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4名,入驻用工企业或用工主体497户,引进11家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参与,提供就业岗位9772个,培育劳务经纪人319人,辐射区域劳动力147867人,吸纳劳动力就业6907人。昌宁县湾甸傣族乡“幸福里”社区成功创建为首批省级“幸福里”社区。此外,保山市还建了7个零工市场,设置政策咨询区、求职服务区、生活服务区、务工纠纷调解室等区域,完善卫生间、开水房等配套设施,为务工人员候工求职提供便利。目前,7个零工市场入驻企业603个,提供就业岗位3.57万个,累计服务11.17万人次。保山市与广东、浙江等8省(市)25市达成劳务合作协议,在市外设立8个劳务服务工作站,为在外务工人员提供维权、培训、转岗“娘家人”式服务保障;在市内建立25个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提供岗位推送、政策咨询、留守关爱等服务。2024年以来,召开返乡人员座谈会379场,走访慰问务工人员3303人。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