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全州103个社区为主阵地,以完善“微设施”、聚焦“微服务”、搭建“微舞台”、创建“微联盟”、美化“微家园”、开设“微驿站”的“六微法”为抓手,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强化服务,推动社区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深度互嵌,目前,全州建成25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和35个州级示范社区。
聚焦“微处”,夯实互嵌基础。大理州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在基层,活力在群众,找准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连接点、交汇点、发力点,以润物无声、精准滴灌的方式回应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一是优化居住布局,推动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统筹老旧小区改造与口袋公园建设,科学分配公租房,形成“楼栋多民族、单元无隔阂”格局和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实现了从“居住嵌入”到“心理认同”的转变。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优化绿地布局,完善休闲运动设施,结合绿美建设,打造小区花园、口袋公园、文化长廊等景观“微设施”,形成“社区主导、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绿美社区模式。三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社区)文化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生活,强化对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着眼“实处”,提升治理效能。一是聚焦党建引领,强化社会组织联动,推行“街长制”“网格化”等管理模式,组建“苍洱石榴籽”“大理爱心公益志愿服务队”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100余支,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需求。二是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以“互联网+”赋能新技术发展,建设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智慧平台,以大数据可视化实现对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的动态监测,不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乐民的功能,确保外来流动人口“融”得进社区,让各民族流动人口享受均等化的社会服务,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三是推动经济互嵌,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走出去”与“引进来”联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近3年来,全州共组织509场招聘会,提供岗位25万个,为各族群众搭建了“就业有门路、创业有平台”的广阔舞台。
走进“心处”,铸牢共同体。大理州以“微舞台”为载体,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周末,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让各族群众、各地游客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畅叙邻里情,深切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实施“枝繁干壮工程”,近3年来,共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49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完善社区文化活动室、街区、主题公园等功能,为社区各族居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为构建全方位互嵌式发展格局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