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宁洱县以“一六四”模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来源:宁洱县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7-11 17:26:18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普洱市宁洱县依托深厚的民族团结基因和丰富的实践基础,坚持以“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为引领,创新实践“一品牌六融合四基地”工作路径,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做出新示范,为边疆民族地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宁洱样板”。

擦亮“一个品牌”,把思想凝聚到“特色工程”上来

近年来,宁洱县不断擦亮“民族团结誓词碑”金字招牌,以普洱民族团结园为主阵地,以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为“活教材”,发挥其宣传教育“凝心”、时代价值“铸魂”、文化交融“共鸣”三大作用,培养形成了每名党员干部都是民族团结进步“讲解员”、每个党组织都是民族团结进步“主阵地”的浓厚氛围。一方面,宁洱县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纳入党员、干部、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培训体系,将民族团结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开展研讨交流,民族团结誓词碑示范效应越发显著,其承载的民族团结精神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成立宣讲团、话剧社和志愿服务队,培养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中小学生担任讲解员,全面深入讲好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以数字化、符号化手段将民族团结誓词碑打造成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志性符号,打造誓词碑文化IP,出版书籍、舞剧、歌曲等文化精品激活当代价值。《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光荣历史和现实意义》入选“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民族团结誓词碑”入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教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十大热词榜首。

推进“六个融合”,把行动汇聚到“主线工程”上来

在政治建设上,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干部教育必修课,制定印发长效工作机制30余份,让红色基因融入党员干部血脉;在文化浸润上,打造“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IP矩阵,通过网络宣传、3D沉浸式演艺、文创产品、文艺创作等载体,让誓词碑故事深入人心;在经济发展上,夯实乡村振兴工作基础,打造林业碳汇新质生产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增长,在赋予“三个意义”方面主动发力;在社会治理上,健全多部门参与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社会治理网格建设,形成区域内知名调解品牌。在法治保障上,《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条例》颁布施行,稳步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各族群众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在安全底线上,积极排查化解民族领域风险,科学统筹网上网下两条战线,牢牢守住安全底线。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合推进,形成了“全民参与、全域创建”的生动局面,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宁洱大地绚丽绽放。

建设四个“基地”,把力量集聚到“实践工程”上来

宁洱县聚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践行“两山”理念创新基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验基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验基地四个“基地”,打造群众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空间,通过沉浸式互动、场景化体验,让各族群众在有形有感有效的文化共赏、情感共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探索“民族团结+红色誓约”模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出特色。发挥民族团结园“阵地”纪念馆“桥梁”、党校“补钙”、研究所“资政”作用,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着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探索“民族团结+绿色发展”模式,推进践行“两山”理念创新基地建设见成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C123”行动,创新拓展“生态司法+碳汇补偿”、零碳产品(碳标签)等5个碳汇场景,构建联农带农机制,推动森林增汇与林下产业融合发展,开辟绿色发展促民族团结的新路子。

探索“民族团结+黄金大道”模式,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验基地建设结硕果。充分发挥宁洱县作为茶马古道源头、中老铁路和昆曼国际大通道重要站点的特色优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增强各族群众体验感,提升交往交流交融质效,形成了辐射国内外的民族团结进步黄金大道。

探索“民族团结+多彩文化”模式,推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示范基地建设展新姿。发扬盟誓先辈光荣传统,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以优秀文化作品示范引领、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城市内涵,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争当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宣讲者、践行者、传承者,民族团结佳话代代相传,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