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立足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的实际,深学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将普法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团结的“先手棋”,将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作为“压舱石”,探索“法治护航、共治共享”民族团结新路径。
创新普法机制,筑牢民族地区法治根基。紧扣“谁执法 谁普法”责任制,构建“普法+民族事务”创新机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法律法规纳入“七五”“八五”普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推动民族宗教政策与法治宣传同频共振。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节点,创新“民族民俗+法治”模式,在哈尼族十月年、彝族火把节等节庆中开展民族语言宣讲法律知识;将法治元素融入花鼓舞、烟盒舞等民族艺术,编排《法治山歌》《民法典三字经》等节目,让法治宣传从“文件”走向“生活”。同步依托“玉溪共治通”App、“民意速办”小程序等,精准推送普法资源,覆盖全市711个村(社区),让法治精神通过“指尖”走进各族群众心田,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实现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专业化。持续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显著增强。
强化法治保障,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效能。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民族团结”,以制度刚性护航治理效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玉溪市人民政府立法工作规定》,民族事务法规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制定《玉溪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施方案》等文件,动态清理与上位法冲突的规范性文件,确保民族事务治理“有章可循”。在基层,持续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机制,建立民族语言法律服务窗口,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万件,受援对象16734人,让“遇事找法”成为各族群众的第一选择。
深化基层实践,推动各族群众共治共享。聚焦基层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推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多网合一”网格化服务管理内容,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在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推行轮值承接、服务对接、群团衔接、社工连接的“四接工作法”,开展组团式、菜单式、专业化、智慧化、红色代办“五大服务行动”,以精细化、制度化、网格化的工作模式,探索推进“多网合一”网格化服务管理,通过“综治中心+调解工作室+志愿队”三级矛盾化解机制,打造“数字治理平台”,整合法院“员额法官工作室”、公安“社区民警兼任村支书”等资源,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全链条解决”,全市网格员全面参与矛盾隐患排查化解,构建形成了民生保障一体化、社会服务均等化、基层治理网格化的共居共融共乐格局。目前,玉溪市建成39个法治文化广场、2650块乡村普法板报,培育“法治家庭”“民族团结示范户”等品牌,全市47个乡镇(街道)、157个村(社区)获评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形成“村村创建、家家参与”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