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四举措”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来源:曲靖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07-16 16:25:20       【字体:大    中  

曲靖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耕细作“全、融、联、新、精”工作措施,以全域覆盖、常态长效、内涵提升、特色创建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全域覆盖 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近年来,曲靖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全域创建”理念与举措,落细落实“两个纳入”,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的政治责任,推动创建工作全面延伸至机关、乡村、学校、企业、社区、宗教活动场所等各领域,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创建格局。

麒麟区瑞东社区创新实施“微宣传、微服务、微讲堂、微活动、微典型、微心愿”的“六微”工作法,通过“楼栋长+民族工作网格员”机制,将民族团结融入社区治理最小单元,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沾益区西平街道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道”为抓手,在11个社区同步推进“石榴籽家园”建设,打造“民族服务驿站”“车站记忆铸牢宣传阵地”等特色平台,实现民族团结服务网络全覆盖、宣传平台齐共享。

常态长效 创建融入日常抓在平常

锚定“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目标持续奋进。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奋斗目标,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研究制定《曲靖市加快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固本强基、凝心铸魂、共同富裕、互嵌共融、平安和谐“五个样板”,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曲靖实践,对加快建设示范区样板工作进行谋划,并将其列为曲靖市今后10年的重要工作目标。

宣威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党建考核、文明创建、社会治理、民生工程和干部培训“五纳入”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工作持续发力。宣威火腿产业园设立“民族团结车间”,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和文化活动,促进各族员工共同发展。

沾益区建立“统筹调度、分众宣传、定点包保、观摩交流、示范带动、督查问效”的工作制度机制,搭建多部门协调配合平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嵌入日常工作。

内涵提升 创建更有深度温度

聚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认同、精神交融、互嵌共融等深层次需求,推动创建工作“实起来”“活起来”。

麒麟区针对老旧社区独居老人、流动人口就餐难问题,设立12家“幸福食堂”,提供低价餐食并举办“邻里共餐日”,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暖心工程”。

宣威市板桥街道永安村立足村情,坚持“融”的导向与“创新”的思路,把握发展关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全过程各领域,探索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乡村发展之路。

沾益区西平街道玉林社区依托社区退休居民专业、技能和对公益事业的热情,组建三支“银发志愿服务队”,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未成年人的关爱教育培训等活动,解决“一老一小”的关爱问题,探索“银发助力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

特色创建 因地制宜打造品牌

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等实际情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效实绩为导向,坚持分众化、个性化、特色化分类指导,探索“一县一策”“一域一品”创建路径。

沾益区立足珠江源头地理区位特点,以水为纽带,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守好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珠江流域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中,促进沿岸各族群众“共饮珠江水·共护珠源美”,探索以生态共同体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创建品牌。

宣威市依托宣威火腿的5块国家级金字招牌,搭建六类同心共富产业创建联盟,构建持续性利益共享机制,打造六个同心共荣铸魂创建带,在讲好“火腿之乡·和美宣威”高质量发展故事中,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方位、宽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龙区在土瓜冲村构建政府主导、集体协同、企业运营、村民参与协同机制,探索“14335”模式,改造闲置用房77间,植入传媒、研学、岩彩等新业态,打造“医、养、健、食、娱、居”旅居运营服务体系,吸引全国各地“新村民”旅居创业,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促进各族群众流动融居。

会泽县娜姑镇立足与四川省会东县和会理县、昆明市东川区接壤的实际,建立“两省三县民族团结联动机制”,联合开展纠纷调解、产业合作,将昔日“边界争端地”变为“团结示范带”,打造“边界共建共治”创建模式。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