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州马关县凝心聚力、守正创新,深化“六个突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突出党的领导,“三个一”格局掌稳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舵。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推动民族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锻造一支“四个特别”干部队伍,各级党委(党组)以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抓手,加强党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工作能力素质。今年以来,共组织学习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培训、会议传达、主题党日学习等180余期,4600余人次参加。
突出培根铸魂,“五大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通过编排大型原创史诗话剧《春漫边关》、组建“国门宣讲团”“红色宣讲队”等方式,在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等讲好伟大的历史文化、爱国守边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马关县第一党支部遗址、茅坪“老国门”等基地打造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基地,把中国结等“中国红”元素融入城乡发展、绿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在全县230所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机关、企业等单位全面推行普通话;在边境沿线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弘扬革命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受幸福生活、铭记党的恩情、矢志接续奋斗。全县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建设共同家园、坚定共同身份、享有共同名字、实现共同梦想”的意识不断增强,“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成为鲜明的政治品格。
突出共同富裕,“三大经济”把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钥”。坚定不移抓实“三大经济”,深入实施产业强县三年行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2.59亿元、增长3.7%,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273元、16844元,分别增长4.5%、7.6%。资源经济蓬勃发展,实现有色金属总产值87.9亿元、增长17.7%;全年实现中药材综合总产值41.1亿元、增长12.5%;红果参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产值突破2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65亿元、增长2.3%;“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田园马关”持续深化,2025年1月至5月,全县共接待游客140.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99亿元。园区经济加速发展,马关产业园区成功申报省级产业园区,共有入园在统企业27家,其中,包含规上工业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2024年,马关园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97亿元,同比增长23.86%,发展势头强劲。口岸经济稳步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和中越五省市经济走廊,对越交流合作不断深化。2024年开展中越互访20次,马关县纳入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停留范围。都龙口岸联检楼加快建设,单个旅客验放时间由150秒降至80秒,查验效率提升46.6%,口岸出入境人数增长2.7倍达23.4万人次,货物进出口增长12倍达2583吨,货值增长17倍达2989万元。
突出民生福祉,“三感指数”持续巩固共筑幸福生活之路。加快推广运用“千万工程”工程经验,加快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全县集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集镇生活垃圾转运覆盖率均达到100%,建成茅坪村、龙树脚村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功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行政村、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均达100%,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通电可靠率达100%,沿边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达10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执行率达123.28%;发放低保、特困救助和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等1.89亿元,惠及困难群众52.7万人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63%,幼儿园公办占比76.3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39%,中考成绩连续四年蝉联全州第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27%,高考本科上线率达62.44%。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系列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次。累计投入4.29亿元建设和巩固提升边境幸福村,建成“国门家门大梁子”“饮水思源凉水井”“南疆国门小镇茅坪”“守土固边罗家坪”等27个边境示范村、特色村。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面抓实强边固边,严厉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刑事、治安警情和案件实现“双下降”,人民群众社会安全感满意度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6位、全州第1位。
突出互嵌共融,“三项计划”有效实施促进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各族青少年学生赴昆明、上海等地参加“团结进步同心营”、夏令营等交流活动14期200余人次,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种子根植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实施“引进来、输出去”交流计划,推动各族人口流动融居。2024年,新增城镇就业1982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88万人,“全国美丽搬迁安置社区”——南山幸福社区,实现搬迁各族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渠道。举办中国(云南)·越南(河江)第二届少数民族体育交流赛、“寻找美丽中华”全国乡村定向系列赛事活动(云南文山站)等各类体育赛事35场次,陶忠超勇夺WBC蝇量级世界青年金腰带,成就马关“一村两拳王”励志典范。
突出守正创新,“三个典型引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挖掘典型示范,以身边的典型引领人,突出群众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践主体地位和作用,深化实践创新,锻造出“致富感谢共产党,感恩不忘党中央,守边宣誓70载见证马关坚守”“守边即守家,界碑就是传家宝,3代人73年16万公里”“出门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放牛就是放哨”等一批彰显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典型案例。坚持党建引领促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实施“铸魂”“堡垒”“先锋”“稳边”工程,强化抓党建促强边固防、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等工作,创新打造“感恩”“坚守”“望京”边疆党建品牌。深入推进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着力在产业提质、边民增收、精神富足等方面下功夫,抓实“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着力打造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的边境幸福村,共同绘就边疆富美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