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力州委“三支柱一标杆”主攻方向,以“运动德宏”系列品牌赛事为载体,着力将体育打造为联结各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通过“赛事搭台、文化铸魂、旅游赋能”,德宏州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中迈出坚实步伐,绘就边疆民族地区“体育强、文化兴、民族融”的生动图景。
“体育+赛事”架起交往桥梁,构筑多元共融活力舞台
德宏州依托其独特的户外体育旅游资源和丰富的休闲体育文化底蕴,系统谋划、创新实施系列体育赛事活动。通过精心打造“运动德宏和谐边境”品牌赛事矩阵,有机融合边境风情、民族特色与体育经济要素,成功塑造具有区域辨识度、文化感染力和经济带动力的体育IP品牌。持续举办中缅瑞丽—木姐跨国马拉松赛,活动中各族群众以歌舞表演等形式共乐共享,自2017年举办以来已形成“跨国跑”品牌,吸引中缅等国近60万名跑者参与,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2024年全州累计开展151场次体育赛事活动,79支省外自行车队超千名运动员到德宏州冬训,让来自各地的各族群众在体育赛事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中缅瑞丽—木姐跨国马拉松(赛事)、滇缅国际雨林运动公园(景区)、盈江诗蜜娃底露营嘉年华(赛事)、盈江文理坡徒步(线路)、梁河阿昌族阿露窝罗节(节庆)分别入选2025年省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体育文化优秀项目。芒市举办的“陀王争霸赛”使傣族传统的陀螺竞技项目焕发新生,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参赛者;瑞丽市的“凹凸杯”羽毛球公开赛汇聚了众多羽毛球爱好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盈江县的“融心杯”暨首届“侨之杯”中缅足球友谊赛,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更为中缅两国之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梁河县的“卑妥瓦杯”篮球友谊赛充分凝聚了各族群众的热情与参与度,赛场氛围热烈而友好;陇川县的目瑙纵歌活动巧妙地将景颇族的传统节庆与体育活动深度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增添了现代体育的活力。
“体育+文化”织就三交锦缎,注入民族交融新动能
德宏州持续深化对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及交流互鉴工作。积极挖掘并推广各类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生产基地,精心制作板鞋、高脚、陀螺、织锦架、象脚鼓等传统器材,发展了中山乡陀螺、九保乡传统武术、苏典乡射弩、勐卯街道傣族武术等为代表的民族体育项目。通过制作微电影《苏典》《孔雀拳》《刀武》等作品,生动讲述了傈僳族的弩文化、傣族的传统武术、阿昌族的锻刀工艺和景颇族的传统刀术。将体育文化活动与才艺展示有机结合,在户撒花海马拉松、自行车等体育赛事期间,组织各民族展示文化才艺,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因融入独特魅力的民族文化而吸引了众多粉丝。同时,德宏州还积极参与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云南澜湄国际卫视、昆明城市学院联合制作的探访体验纪录片《丝路艺起来·体育篇》的摄制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推广和创新。
“体育+旅游”撬动三交动能,绘就边疆团结同心新画卷
德宏州遵循“体育搭台、文化融合、旅游唱戏、经济发展”的发展思路,致力于打造知名暖冬旅游目的地,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以实现美好家园的目标。深度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依托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开创了“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旅游”的体育旅游新模式。通过精心培育本土精品赛事,以赛事聚集人气,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体育赛事撬动消费杠杆,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辟新的发展“赛道”。省、州、县级研学实践基地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精心设计研学课程,积极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盈江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荣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称号;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瑞丽市百溪种植基地两个基地入选云南省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氛围逐渐形成。通过以节庆活动激活旅游、以体育赛事带动旅游,德宏州在体育赛事和文旅产业上赋予新的动能,将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在人民群众身边。让“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旅居”成为旅游新风尚,冬训队伍数量再创新高,将体育赛事引入景区、商圈、社区,形成了“周周有赛事、月月有精彩、人人可参与”的繁荣景象,有效促进了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等消费的增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