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坚持“五突出”推进边境民族地区推普工作

来源:怒江州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07-18 16:50:06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怒江州坚持“五突出”,从“州、县、乡、村、群”五个层面推进边境民族地区推普工作,实现培训全覆盖,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突出“导”,强化州级部门工作联动。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成立怒江州边境幸福村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并完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准确有效的推普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工作,及时全额下达推普资金,同时成立州政协委员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室。二是构建工作体系。印发《怒江州建设边境幸福村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实施方案》,科学制订培训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明确目标和责任,构建“州、县、乡、村、群”推普工作体系。三是加强工作宣传。制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题宣传册、标语、视频、展板、条幅等,将其投放于各个边境村;在边境村开展宣传活动79次,发放宣传册2000余册;发布“怒江州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议书,号召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行动,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突出“实”,构建县域推普新格局。一是强化工作合力。怒江州制定出台《关于做好建设边境幸福村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培训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各县(市)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分工,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有效的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为推普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坚强保障。二是拓宽培训覆盖面。联动教体、人社、乡村振兴、文旅、科协等部门,找准切口,针对不通晓普通话的各族群众进行分类施策,发挥各自优势,将普通话培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职业技能、科学素质能力、法律法规等培训相结合,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推普新格局。三是深入打造“语润怒江”推普志愿服务品牌。积极探索百姓“点单”、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一体化推普工作模式,以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普通话进入千家万户,促进各族群众语言相通、心灵相通。

突出“融”,加强乡镇街道宣教培训。一是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培训。以“提技能、促就业”为核心,推行“职业技能+普通话”培训模式,组织边境乡镇(街道)各族群众参加砌筑、家政服务、特色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使其获得更多样的就业机会、更广阔的发展舞台、更美好的生活前景。二是加强少数民族及易地搬迁群众培训。面向“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开展普通话培训,共培训3.1万余人次,使民族聚居区群众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中不会普通话的人数不断减少。三是将推普融入主题活动等。加大推普宣传力度,以“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保护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主题活动为契机,在边境乡镇(街道)通过滚动播放科普知识、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推出广播栏目等形式推进推普工作,营造浓厚推普氛围,受益群众达6万余人次。

突出“强”,提升边境村干部语言素养。一是实现79个边境村的村干部普通话实用性培训全覆盖,同时向他们阐释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需求;采取“集中授课+趣味互动+现场模拟”的教学方式,围绕普通话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以及前后鼻音等方面的常见问题,对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教学。二是让边境村干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村干部在日常工作、会议中用普通话交流,宣传宣讲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截至目前,全州79个边境村“两委”班子成员已全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其中取得三级乙等以上证书的有475名,占比达92.77%。

突出“学”,提高边境群众普通话能力。怒江州根据实际师资情况,为每个边境村安排2名培训教师和1名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共同开展普通话教学,减少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障碍。怒江州还通过“线上+线下”形式,采取进村组织培训、利用语言扶贫App、“小手牵大手”、驻村工作队宣传等方式,群策群力推进边境地区普通话培训。截至目前,怒江州18至60周岁通晓普通话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比例达100%,进一步提升了普通话水平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