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以来,聚焦“五个坚持”积极探索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推动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走深走实,推动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由帮扶对象向协作联动转变、由边陲小镇向口岸城市升级、由边疆末梢向开放前沿跃升。
坚持高位推动,同频共振推进共同现代化。一是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多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打造高效向上向下资源的集成平台,统筹推进合作区、镇(街道)、村(社区)设施配置和布局,实现计划共定、决策共商、资源共享。二是建立统筹联动工作机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以建设边境幸福村为抓手,将试点工作列入全市重点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推动,形成“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全面抓、全面管、全面建”的统筹工作机制。三是深化帮带共建。实行市级提级管理,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率队,市级36家单位参与,磨憨—磨丁合作局具体负责,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安宁市6个区(市)与磨憨镇6个行政村结对帮建,推动磨憨镇不仅从边陲小镇走向开放高地,更成为各民族迈向共同现代化的示范窗口。
坚持民生优先,整合资源加强基础建设。一是打造边境幸福村建设升级版。依托“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新模式,由昆明“五区一市”结对帮扶磨憨镇6个沿边行政村,52个市级部门牵头实施154项民生补短板项目,对照省级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建设提出6方面21项任务22项指导性指标,目前已全部达标,成功打造了6个边境幸福村典范,磨憨开发建设全面提速。二是建立“民生挂联包保提升机制”。按昆明标准实施磨憨教育、医疗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昆三中、云南师大附小等5所优质教育资源帮建磨憨中学和小学,昆明市延安医院帮扶托管磨憨镇中心卫生院,市属7家公立医院对口帮扶磨憨镇11家村卫生室,让1.53万名农村群众“足不出磨”就享受到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将城乡医保、养老保险等纳入昆明市社保体系,让边境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越来越多“磨憨人”返回家乡、留在家乡共建边疆。目前,磨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最高的达122万元,是托管前的12倍;磨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托管前的1.5万元增长到2.23万元,接近昆明近郊县(区)水平;全区常住人口从托管之初的2万人迅速增加到约4万人,户籍人口回流2700人,村寨“空心化”率由30.5%下降至9.5%。
坚持产业引领,夯实共同现代化经济基础。一是建立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结合磨憨产业发展现状和功能定位,聚焦国际商贸、加工制造、现代物流产业领域,打好“产业承接”“四区联动”“飞地园区”三张牌。研究制定《昆明市重点“飞地园区”项目跨区域协作管理办法》,目前,已经有17个县(市、区)、开发(度假)区的30户企业在磨憨镇注册公司,落地32个跨区域协作项目。创新开展沪滇协作,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建成开园,45家企业签约入驻。2024年磨憨—磨丁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8亿元,同比增长7.3%。二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指导创办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以土地、林权、闲置房屋等要素入股,截至2024年底,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有5个村超18万元,最高的磨憨村达到122.3万元。鼓励边民参与互市贸易,注册登记边民合作社12家,登记入组7747人。边民互市进出口额达54.53亿元,边民总收益达1315.08万元,边民专业合作社总收益为336.4万元。三是构建农文旅融合产业体系。聚焦6个重点村打造特色民族村落,提出44项工作任务和61项细化责任清单,推动道路、民宿、农业产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搭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桥梁,依托民族团结“赶摆”集市、“云南3×3超级篮球联赛”磨憨站等活动,积极导流引客。
坚持互嵌共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营造好互嵌融居环境。坚持“共”的导向,强化“嵌”的格局,突出“融”的理念,促进各民族在空间共聚、文化共享、经济共融、社会共治、心理共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磨憨6个沿边行政村建成6个“昆明书屋”、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个村史馆,建设“国门书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结合傣族“泼水节”、瑶族“盘王节”等节庆活动,联动开展民族服饰展演、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社会共治,全力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一是党建引领强边固防。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引导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国防意识和国民意识。建立“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机制,联动青年护村队、巾帼护村队等力量,打造守边钢铁长城。二是持续深化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磨憨“以点带面”作用,推进老方磨丁园中园建设,带动老挝磨丁经济特区招商入驻企业达917家,中老命运共同体示范效应加快显现。围绕推动中老泰铁路“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大力开发“铁路+景区”“铁路+购物”“铁路+餐饮”等融合性旅游产业业态,运送货物超3000万吨、发送旅客超3400万人次,带动沿线各国群众增收致富,通过铁轨的“硬联通”实现沿线各国人民的“心联通”。建立健全跨境劳务合作体制机制,印发实施《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境外边民务工服务管理办法(暂行)》,推进边境地区外籍人员入境务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加强边境民族民间外交。昆明41所学校和(国)境外60余所学校缔结84对姊妹学校,在周边国家建成海外“昆明书屋”22所,援建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铁路技术人员培训392人次,组织100余名老挝籍华文教师到昆明培训,不断扩大在周边地区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