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开展“空间具象化、情感浸润式、制度可持续”三维融合的实践路径,塑有形空间载体,让共同体理念可观可感,铸有感文化叙事,使共同体理念入脑入心,建有效制度机制,为共同体建设护航致远。
塑有形之体,促空间具象可感。强化“有形”筑基,大理州通过构建多层次实体载体,将共同体理念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根基。一是活化历史资源载体。深度挖掘本土历史文化遗存,建成洱源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运用全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展厅,生动呈现茶马古道民族协作、滇缅公路团结抗战等史实;联动大理大学州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形成核心节点,升级巍山县南诏博物馆为“多元一体”历史教育空间,实现文化资源的立体化呈现。二是赋能社区单元交融。创新基层实践载体,大理市大理镇银苍社区以玉洱公园为枢纽,常态化开展书画交流、白族大本曲传习;大理镇南五里桥村设立“六和调解室”,将民族团结写入村规民约;大理镇龙龛村委会龙下登村借力文旅协会发展民族风情游,使社区“微单元”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毛细血管”网络。三是重塑文旅地标功能。推动地标承载新内涵,大理古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嵌入旅游场景,引导商户居民“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多民族共居的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委会郑家庄村打造“美美与共”活态博物馆;洱海生态廊道以“保护治理排头兵”品牌凝聚共识,将殷殷嘱托转化为各民族共建生态家园的行动自觉。
铸有感之魂,深情感认同纽带。强化“有感”铸魂,大理州聚焦情感共鸣与精神浸润,通过文化叙事、教育深化、实践融合三维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各民族群众的切身感悟与自觉行动。一是创新文化表达载体,激活集体记忆。以可视化符号传递共同体理念,在社科普及周启动仪式上,郑家庄村彝族披肩、白族扎染、藏族银饰等多民族服装秀与共跳团结舞场景,生动诠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儿童朗诵《民族团结礼赞》,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传递代际传承的希望,将理论化为情感纽带。二是构建全周期教育体系,深化价值认同。通过分层精准施教,针对党员干部,大理市举办专题班;针对青少年,20所省级示范校将其纳入思政核心课,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针对基层群众,社科普及周采用“州级活动+县级示范+重点活动”的“1+2+N”模式,结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展挑战答题、非遗体验,让政策宣讲“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打造共享式实践平台,促进情感融合。节庆赛事赋能精神凝聚,巍山县融合“民族团结杯”篮球赛、文艺展演,让赛场成为团结的舞台;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健步跑”汇聚26个民族代表与全国各地爱好者,在茶樱美景中以“守护山河·共享幸福”为主题,将脱贫攻坚成果转化为精神凝聚力。
固有效之制,保机制长效运行。强化“有效”护航,大理州通过立法保障、组织建设、资源整合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共同体建设从“活动化”向“常态化”,从“项目化”向“制度化”转型。一是法治化框架固化实践经验。2025年6月,州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决定》,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确立“五个认同”实践路径,要求将共同体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建立重大资金安排贯彻主线审核机制。二是组织化建设夯实人才基础,构建“党政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组织网络。干部培养上,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强化政治引领;教育队伍方面,建立书记校长“同讲思政课”制度,评选100名州级优秀教师,按学段配齐专兼职师资;基层治理中,南五里桥村“六和调解室”将共同体理念融入日常。三是全域化联动激活资源网络。打破部门地域壁垒,形成跨领域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月活动采用12个县(市)轮办制,组织各县(市)到主办县(市)示范点现场观摩;社科普及周联动“学习强国”大理州学习平台,实现线下活动线上传播;通过“领头雁”工程推动银苍社区、南五里桥村等示范单位带动全域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