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山市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不断优化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着力互嵌共融。保山市印发了《保山市落实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实施方案》,建设“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保山就业大数据”“掌上就业”、沪滇协作服务等数字就业信息平台,深化与福建、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份劳务协作,设立了七个驻外劳务服务工作站,年均实现转移就业20余万人。建设“幸福里”社区7个,入驻用工企业261户,引进7家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提供就业岗位10975个,促进各族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与上海市闵行区等6地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引导各民族外出务工人员融入当地。在芒宽乡、潞江镇等地实施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安置民心工程,4910名各族群众同当地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摆榔乡、木老元乡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七大工程,12130名各族群众从高寒山区搬到集镇;在湾甸乡安置水电建设库区移民6760人,各族群众共融共生。全市7.2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斩穷根”,实现了从空间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全方位嵌入。充分挖掘西南丝绸古道永昌道、《永昌府文征》中蕴含的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底蕴,广泛开展文化体育交流、联谊联欢、联合创业,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不断优化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着力交流共融。保山市印发了《保山市落实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施方案》,多层次多领域跨区域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联谊交友等活动,组织开展“点亮微心愿·共筑中国梦”“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等系列活动20余万人次,实现语言互通、心灵相通、共学共进。在全市1813所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及“十个一”系列活动,全面实现各族学生思想上同心、学习上同行、宿舍里同住、生活中同乐。充分利用保山侨乡资源优势,通过举办中国寻根之旅夏(春、秋)令营、深耕华文教育等措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华人华侨的“根魂梦”。腾冲市、龙陵县象达镇、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创建为“平安侨乡”示范点,梁金山故居被命名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和顺图书馆被命名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山学院被国侨办确定为华文教育基地,昌宁柯街华侨社区等6个社区被国侨办确定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听侨声、汇侨智、聚侨力、凝侨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画出最大同心圆。
深入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着力互动共融。保山市印发《保山市贯彻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方案》《保山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实施方案》,积极融入大滇西环线建设,加快构建“一圈一环一线”发展大格局。加大文旅品牌创建,推进云岭旅游名县、最美乡愁地创建,建设“大和顺”、潞江坝、香柏场等一批生态景区,培育花缘里、牧云栖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和顺古镇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龙江“稻花鱼节”荣登“全国节庆品牌影响力百强榜”,腾冲市高黎贡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隆阳区新寨村积极探索“村委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庄园+”经营发展新模式,推动咖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4年实现农业产值1.2亿元,人均咖啡收入达1.2万元。腾冲市、龙陵县将滇西抗战红色文化、边境旅游、山水田园风光融汇一体,打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精品线路为全省10条精品线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