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以“五个注重”培育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来源:昭通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7-29 17:39:18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持续把中华文化内化为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注重挖掘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深入剖析昭通历史发展脉络和现实发展历程,从汉孟孝琚碑、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扎西会议、抗震救灾、大国重器、赤水河、昭阳古城、乡村振兴等历史遗存和现实故事中,挖掘和提炼出各民族共同守护的精神纽带、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共同践行的价值理念,并将这些中华元素融入各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之中,让这些跨越时空的符号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强化文化认同的鲜活载体。

注重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全面推动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城乡风貌、学校、景区景点、机关文化、公共场所等,整合资源载体,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3个,教育长廊、街区等6个,主题广场、公园22个,常态化以户外广告、出租车显示屏、景观小品等广泛设置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形象和符号,让中华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注重创作传播中华文化特征文艺精品。立足昭通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围绕重大历史、革命和现实题材,发挥“昭通作家群”示范引领作用,创作《马嘶》《肝胆记》《画春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民族文化书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丛书·昭通卷》等一大批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文学精品;打造《那年红军到扎西》《一根扁担》《万物生》《安家》等一批以昭通历史文化为题材、反映各民族生活新貌、各族群众乐于便于接受的影视剧、音乐剧、庭院剧,成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注重塑造中华文化相关活动品牌。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融合昭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以红色文化塑造“重走长征路”活动品牌,以赤水河生态保护塑造赤水河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共建活动品牌,以中华传统节日塑造“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系列节日活动品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知识塑造“乌蒙石榴红”巡回演出活动品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品牌,以乡村振兴成果塑造农耕文化活动品牌,通过系列活动品牌打造,引导各民族团结互助、文化交流互鉴、思想互促共进。

注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等进基层活动,以国学经典诵读、文体活动、广告宣传和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为载体,常态化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圆中国梦”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3万余场次,受众930余万人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引导各族群众在参与和体验中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宣传者、推动者。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